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灯词
沙河云合无行处,惆怅来游路已迷。
却入静坊灯火空,门门相似列蛾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沙河上云雾弥漫,令人无处可去的景象,作者因此感到惆怅,迷失了来时的路。走进一个静谧的坊间,却发现灯火熄灭,仿佛每一扇门都相似,像是排成一排的蛾眉一般。
注释:
- 沙河:指流经某地的河流,通常象征孤独和迷惘。
- 云合:云雾聚集,表明天色阴沉,意境萧索。
- 惆怅:形容心中感到忧愁,失落。
- 静坊:指宁静的小巷或坊间,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灯火空:灯光熄灭,象征着失去生气和希望。
- 蛾眉:比喻美丽的女子,形容门的形状像蛾眉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臣,号白石,晚号“白石道人”,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其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写作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灯词》创作于姜夔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无奈在此时尤为显著。诗中通过描绘迷雾中的沙河与静谧的坊间,反映了他内心的迷惘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灯词》通过清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开头的“沙河云合无行处”,描绘了一幅朦胧的自然景象,云层沉重、雾气弥漫,给人一种无处可去的感觉,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惆怅来游路已迷”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诗人与自然的互动仿佛反映了他内心的困境,游走在此间却找不到归路,象征着人生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却入静坊灯火空”,通过转折的描写引入了一个静谧的空间,然而“灯火空”又让人感受到无情的冷清,似乎在暗示着生活的无趣与失去生机。每一道门都如同“列蛾眉”般相似,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单调与无聊,仿佛在传达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又无从追寻的失落感。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姜夔成功地将个人的孤独与惆怅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形成了一幅既美丽又悲伤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河云合无行处:描绘了沙河上空的云层聚集,给人一种迷茫、无处可去的感觉。
- 惆怅来游路已迷:诗人感到忧愁,来到这里却找不到回去的路。
- 却入静坊灯火空:走进一个安静的坊间,却发现灯光熄灭,象征着无生气的环境。
- 门门相似列蛾眉:每扇门的形状都像蛾眉一样,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单调与无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蛾眉”比喻门,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平衡与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云、沙河、灯火等意象传达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孤独感的深刻体会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在迷惘中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沙河:象征流逝的时间与孤独的旅程。
- 云:暗示心情的沉重与迷茫。
- 灯火:象征希望与生机的消逝。
- 门:代表生活的选择与单调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沙河云合”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明亮的天空
- B. 迷茫的环境
- C. 繁花似锦
-
诗人感到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 A. 找不到归路
- B. 身体不适
- C. 朋友不在
-
“灯火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兴奋
- B. 失落和无趣
- C. 安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姜夔的《灯词》更体现了对环境的直接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而李清照则更多地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来展现女性的柔情与对过往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