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达岸三时顷,瞻山四顶赊。
乔林知马尾,乱石见麞牙。
水脚浮青靛,湖唇滉白沙。
渔人收辏网,归去日西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途中的自然景色。岸边的水面在阳光下泛着波光,远处的四顶山显得更加遥远。高大的树林中马尾松的影子在摇曳,乱石上则透出麞(鹿)的牙齿。湖水的边缘映出青色的水波,湖的边缘则是洁白的沙滩。渔人收起渔网,夕阳西斜,他们正准备回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达岸:到达岸边。
- 三时顷:三时指的是时间,顷是指一段时间,这里指的是在岸边停留的时间。
- 瞻山:仰望山。
- 四顶赊:四座山峰在远处显得模糊。
- 乔林:高大的树林。
- 马尾:一种树木,代表松树。
- 麞牙:麞是鹿的一种,牙指的是牙齿,形容石头上的纹路。
- 水脚:水边。
- 青靛:深蓝色。
- 湖唇:湖的边缘。
- 滉白沙:泛着光泽的白色沙滩。
- 渔人:捕鱼的人。
- 收辏网:收起渔网。
- 西斜:夕阳西沉,斜着落下。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瞻山”与“渔人”代表了自然与生活的结合,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归家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君平,号梅溪,宋代诗人,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作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之道归自合肥的途中,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归家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湖边场景。诗中四顶山的遥远与水面波光粼粼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色与渔人的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青靛”的水脚和“滉白沙”的湖唇,给人以清新明快的视觉感受。渔人收网的动作则暗示着一天的结束,象征着生活的平淡与踏实。整首诗通过简单的词句,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在归途中那份淡淡的惆怅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达岸三时顷:到达岸边,停留了三刻钟。
- 瞻山四顶赊:仰望那四座高山,显得遥远而模糊。
- 乔林知马尾:高大的树林,似乎在摇曳着马尾松的影子。
- 乱石见麞牙:乱石上露出鹿牙般的纹路。
- 水脚浮青靛:湖水的边缘映出深蓝的波光。
- 湖唇滉白沙:湖的边缘泛着洁白的沙滩。
- 渔人收辏网:渔人正在收起渔网。
- 归去日西斜:他们在夕阳西斜时,准备回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麞牙”形容石头的纹路,寓意自然的美丽。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水脚浮青靛,湖唇滉白沙”。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归途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归家的思念,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与坚韧。
- 水:象征灵动与生命。
- 渔人:象征生活的平淡与勤劳。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归家的思念
C. 对渔人生活的观察
D. 对山水的赞美 -
“渔人收辏网”中的“辏”是什么意思? A. 收拾
B. 捕捞
C. 整理
D. 归去 -
诗中的“西斜”指的是什么时候? A. 清晨
B. 正午
C. 黄昏
D. 深夜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王之道的这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美,但王维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而王之道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