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矣君何速,闻之我重悲。
席尘埋古鼎,书蠹入新诗。
鸿雁嗟安仰,枌榆痛莫追。
木瓜惭未报,临纸涕涟洏。
白话文翻译:
你走得何其匆忙,我听闻此事后心中悲痛。
尘埃覆盖了古老的鼎,书本上虫蛀了新写的诗。
鸿雁哀叹,归去无望,枌榆树下的痛苦无从追忆。
木瓜羞愧地未能报答,泪水在纸上涟漪般流淌。
注释:
- 去矣:去掉,离去的意思。
- 君:指的是作者所哀悼的陈夫子。
- 席尘:席子上积满了灰尘,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物品的荒废。
- 古鼎:古代的青铜器,常用作祭祀或炊具,象征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 书蠹:书本上生虫,象征着文学和知识的被侵蚀。
- 鸿雁:代表远方的归雁,象征着思乡之情和无奈。
- 枌榆:一种树木,常用作寄托哀思的对象。
- 木瓜:一种水果,象征着未能报恩的心境。
- 涕涟洏:泪水流淌的样子,表现出悲伤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思考,显示出其对生命、历史的敏感和深刻的理解。
创作背景:
《哀陈夫子》是王之道在悼念一位名为陈夫子的朋友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朋友早逝的痛惜和对往昔的怀念。陈夫子可能是王之道的同窗或朋友,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哀陈夫子》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怀念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对亡友的悲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首句“去矣君何速”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惊讶与无奈,情感真挚,语气凝重。接下来的“席尘埋古鼎,书蠹入新诗”则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渐渐被遗忘。古鼎的尘埃和书本的虫蛀,象征着历史的沉默与知识的损失,暗示着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在表达对友人的怀念时,诗人运用了“鸿雁”、“枌榆”等传统象征物,展现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无奈,情感层次复杂而深刻。同时,最后两句“木瓜惭未报,临纸涕涟洏”用泪水和羞愧表达了对未能尽孝报恩的自责与遗憾。整体而言,诗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王之道对生命、友情和文化的深刻理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矣君何速:朋友的离去让人震惊,感情直接而强烈。
- 闻之我重悲:听闻此事后,悲伤之情加重。
- 席尘埋古鼎:席子上积满了灰尘,古鼎被尘封,象征着文化和历史的荒废。
- 书蠹入新诗:新写的诗被虫蛀,暗示着文学的脆弱与被侵蚀。
- 鸿雁嗟安仰:远方的鸿雁因无归处而哀叹,象征着无奈与失落。
- 枌榆痛莫追:对旧事的追忆是无奈的,枌榆树下的痛苦无法追溯。
- 木瓜惭未报:木瓜象征着未能回报的羞愧。
- 临纸涕涟洏:在纸上留下泪水,表现出深切的悲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情比作古鼎和书本,体现文化的深厚。
- 拟人:鸿雁和木瓜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诗中对偶工整,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友情的逝去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展开,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深刻感慨和对友人深切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思乡与离别。
- 古鼎: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书蠹:象征知识的流失。
- 木瓜:象征未报之恩的羞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去矣君何速”中的“君”是指谁? A. 诗人
B. 朋友
C. 家人 -
“席尘埋古鼎”中“古鼎”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文化与历史
C. 家庭 -
“临纸涕涟洏”中的“涕”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泪水
C. 幸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哀陈夫子》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表达对逝去友人的哀思上有相似之处,均运用了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生死离别的无奈与对友情的珍视。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情感基调却相似,均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