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番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4:01:52

校尉新开疏勒,旋右地,返轮台。

未归来。

夺得燕支万里,草青春已回。

谁道于阗还有,野花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西番 其一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校尉新开疏勒,旋右地,返轮台。未归来。
夺得燕支万里,草青春已回。
谁道于阗还有,野花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校尉在疏勒地区开疆拓土的情景,他刚刚回到轮台,尚未归来。经过艰苦的征战,终于获得了万里之地,春草已开始复苏。有人说在于阗地区还有野花盛开,似乎在暗示着那里的宁静与美好。

注释

逐句解释:

  • 校尉: 古代军队的官职,负责指挥和管理士兵。
  • 疏勒: 这个地名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
  • 旋右地: 旋即向右转的地方,可能指示地理位置或行军方向。
  • 返轮台: 返回到轮台,轮台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军事城镇。
  • 夺得燕支万里: 取得了辽阔的土地,燕支指代辽阔的边疆。
  • 草青春已回: 春天到了,草木复苏,象征生命的回归。
  • 于阗: 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以美丽的自然风光著称。
  • 野花开: 表达了即便在战争年代,仍有自然的美好存在。

典故解析:

  • “于阗”是西域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以其美丽的风景和丰饶的土地闻名,诗中提及此地,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边塞诗见称,常表现出对边疆风光与军旅生活的描写。他的诗风多元,情感真挚,擅长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对边疆进行开发与治理的时期,诗中体现了对边疆征战的辛劳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军士在边疆开疆拓土的经历,表现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中奋勇拼搏的精神。诗的开头以“校尉新开疏勒”引入,令人感受到一种急促的动态美。接着“旋右地,返轮台”则描绘了军事行动的紧张和迅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同时,诗中“夺得燕支万里,草青春已回”则传达出一种希望与生机,尽管战斗艰辛,但自然的复苏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未来的美好。

最后两句“谁道于阗还有,野花开”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战争与自然的关系,尽管战争带来破坏,但大自然依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向人们展示着美好的一面。这种情感的交织让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既有对战争的反思,又有对生命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校尉新开疏勒:新开辟的疆土由校尉负责,暗示军士的开拓精神。
  2. 旋右地,返轮台:描写军事行动的迅速与果敢。
  3. 未归来:点出征士的艰辛与不易,表现出归来之路的漫长。
  4. 夺得燕支万里:强调胜利后获得的辽阔土地,象征成就。
  5. 草青春已回:春草复苏,象征希望和新生。
  6. 谁道于阗还有,野花开:通过对比展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顽强。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句中的“夺得燕支万里,草青春已回”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草青春已回”用草木复苏比喻生命的回归。
  • 对比: 最后两句通过对战争与自然的对比,深化了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边疆的征战,表现了士兵们的勇敢与奉献,同时也传达了对和平与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校尉: 代表着军人的责任与使命感。
  • 疏勒、轮台: 这两个地名代表了边疆的艰苦与壮丽。
  • 春草、野花: 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自然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校尉新开疏勒”中,校尉的职责是什么?

    • A. 农民
    • B. 军人
    • C. 商人
  2. 诗中提到的“于阗”是指哪个地区?

    • A. 东北
    • B. 西域
    • C. 南方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 A. 战争
    • B. 自然
    • C. 生活的希望与奋斗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燕歌行》

诗词对比: 比较毛奇龄的《定西番 其一》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边疆的壮丽与军人的英勇,但前者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与生活的希望,后者则更强调壮丽的景色与人生的感慨。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美与艰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边塞诗词选》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定西番 其一》这首诗,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