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桥低水涨过船难,旋拆船篷复旋安。未免屈蟠篷底坐,谁教君爱切云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春日的船行场景:桥的高度低,水位上涨,使得船只难以通过。诗人不断地拆卸和重新安装船篷,虽然不得不屈身在船篷底下坐着,却也不由自主地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难以自拔。
注释:
- 桥低:指桥身较低,造成船只通过的困难。
- 水涨:水位上涨,进一步加剧了船行的困难。
- 船篷:船的遮挡物,诗中提到拆卸和安装,表现出舟行的艰难。
- 屈蟠:屈身而坐,形容因为空间狭小而不得不弯曲身体。
- 切云冠:形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云冠"可能指的是高远的景象或理想。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其中“切云冠”可引申为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师孟,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官至知府。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泛舟游玩中,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好与舟行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三月二十一日泛舟十绝》以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桥低水涨”不仅描绘了航行的艰难,也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仿佛人生道路上总有各种阻碍。诗人在拆卸和安装船篷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无奈与坚持,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勇敢面对,努力适应。
“未免屈蟠篷底坐”,此句中透露出一丝幽默与自嘲,诗人虽屈身于船篷下,但内心依旧渴望美好,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不曾停歇。最后一句“谁教君爱切云冠”,不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桥低水涨过船难:描绘了因水位上涨而导致通过桥的困难。
- 旋拆船篷复旋安:表现出诗人在面对困难时的灵活应变,反复拆卸和安装船篷。
- 未免屈蟠篷底坐:在狭小空间内屈坐,体现出无奈和不便。
- 谁教君爱切云冠: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现实的艰难与理想的高远相对比,形成鲜明对照。
- 拟人:水涨与船难的描写,使自然景物仿佛有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体结构较为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舟行的艰难与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折射出人生的各种无奈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桥:象征障碍与阻碍,代表生活中的困难。
- 水:象征流动与变化,表现生活的不可预测。
- 船:象征人生旅途,包含了探索与冒险的意义。
- 云冠:象征理想与追求,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桥低水涨”中,水涨指的是什么? A. 水位下降
B. 水位上升
C. 水位不变 -
诗中“未免屈蟠”指的是什么状态? A. 自由自在
B. 屈身而坐
C. 站立不动 -
“谁教君爱切云冠”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厌倦
B. 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C. 对自然的无感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同样以春天的自然景色为主题,表达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刘克庄的作品在表达上更为细腻,注重生活的真实体验,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理想之间的冲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有详细的分析与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词背景和相关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