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诗》

时间: 2025-04-29 03:55:51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黄昏时分,在丛台下倚靠着爱人的身影,心中满是愁苦。她伫立在暮色中,感到内心的痛楚。露水中的葵菜已经可以摘取,但淇水却未曾沾染她的衣裳。虽然锦被温暖了她的身体,但心里却感到孤独,华丽的衣服也只是徒有其表。明亮的月光虽然照耀着她的身影,却无法感知她内心的伤痛。

注释:

字词注释:

  • 挟瑟:指抱着古琴。
  • 丛台:可能是指一种建筑或高台。
  • 戚戚:形容忧愁或忧伤。
  • 苦人肠:指心中的痛苦。
  • 露葵:指露水中的葵菜。
  • 淇水:指淇河,古代一条河流。
  • 锦衾:指用锦缎做的被子。
  • 罗衣:指轻薄的衣物。

典故解析:

  • 淇水:典出《诗经》,与爱情相关,常用来象征思念。
  • 明月:在古诗中常作为思乡或思念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字景仁,号阮亭,擅长诗词和文赋。他的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风格细腻,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 古意诗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感到无奈与忧伤。沈约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古意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诗中开头“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即描绘了一个女子怀抱古琴,依偎在爱人身边的优美画面,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这种美好却转化为深深的惆怅。“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在夕阳的映照下,女子的心情愈加沉重。诗中提到的“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同时也暗含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尽管外在的锦被与罗衣给了她身体的温暖,但这些物质的美好并不能抚慰她内心的伤痛。最后一句“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她,却无法了解她内心的苦楚,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挟瑟丛台下:女子在丛台下抱琴,暗示她对爱的渴望。
  2. 徙倚爱容光:依靠着爱人的容颜,表现出依赖与爱慕。
  3. 伫立日已暮:站立在黄昏,体现时间的流逝和愁苦的加深。
  4. 戚戚苦人肠: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忧伤。
  5. 露葵已堪摘:自然的美好已成熟,但她的心情却未能采摘到快乐。
  6. 淇水未沾裳:象征她的渴望未能实现。
  7. 锦衾无独暖:外在的温暖无法抚慰内心的孤独。
  8. 罗衣空自香:华丽的衣物只是一种表象,内心却是空虚的。
  9. 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她,却无法体会她的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锦衾”和“罗衣”比喻外在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
  • 对比:外在的光亮与内心的伤痛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拟人:明月被赋予了人性,表现为对人心情的无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女子的孤独与内心的伤痛,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在美好表象下的孤寂和对理解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音乐与情感。
  • 丛台:代表美好的环境。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锦衾、罗衣:象征物质生活的富足,但与内心的空虚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以下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忧伤情绪? A. 挟瑟丛台下
    B. 明月虽外照
    C. 锦衾无独暖
    D. 露葵已堪摘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淇水未___”表达了女子未能实现的渴望。

  3. 判断题:诗中的“明月”象征着快乐。 (对/错)

答案:

  1. C
  2. 沾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沈约的《古意诗》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思念与孤独的情感,但李白的作品更加强调对故乡的思念,而沈约则更注重内心的情感冲突与孤独。

参考资料:

  1. 《古诗十九首》
  2. 《南北朝文学史》
  3. 《沈约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