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湖中雁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池塘水波荡漾,旅途中大雁在空中自由飞翔。
水流轻轻牵引着柔弱的水草,大雁收拢翅膀带着残留的霜。
群雁在水面上浮动,轻轻荡漾着,单只的雁在追逐孤独的光影。
悬在空中的大雁却不愿落下,飞翔之间有些杂乱未成行。
它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一起振翅飞行,仿佛要回到故乡。
注释:
- 白水:清澈的水。
- 春塘:春天的池塘。
- 旅雁:指在迁徙中经过的雁。
- 唼流:水流轻轻拍打。
- 弱藻:柔弱的水草。
- 敛翮:收起翅膀。
- 馀霜:残留的霜。
- 群浮:成群的雁在水面上浮动。
- 逐孤光:追逐孤独的光影。
- 悬飞:在空中飞翔。
- 乱起未成行:飞行的队形杂乱未成行列。
- 刷羽:抖动羽毛。
- 故乡:归属之地。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大雁作为迁徙的象征,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与离别的情感。大雁归乡的意象在古诗词中非常常见,尤其在描绘春天、思乡主题的作品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约(441年-513年),字景山,号阮亭,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擅长诗赋和骈文。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沈约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变革频繁,战乱不断。诗中描绘的湖中雁,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游子思乡情感的共鸣。
诗歌鉴赏:
《咏湖中雁》通过描绘春塘中飞翔的大雁,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游子情感的深刻理解。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水荡漾的池塘和翱翔的旅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春日气息。接下来的句子则展现了大雁在水中和空中的灵动,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隐含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最后几句,通过大雁的飞翔与水面的波动,表达了归乡的渴望,展现了内心的柔情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意象生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春天的赞美,又有对离别游子的深切关怀,展现了沈约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水满春塘:描绘春天池塘水盈满的景象,暗示生机勃勃的自然状态。
- 旅雁每迥翔:旅途中的大雁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表现出它们的洒脱和无拘无束。
- 唼流牵弱藻:水流轻轻牵引着柔弱的水草,渲染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
- 敛翮带馀霜:大雁收起翅膀,带着晨霜,暗示清晨的寒意和大雁的疲惫。
- 群浮动轻浪:成群的大雁在水中浮动,轻轻荡漾,描绘出一种优雅的画面。
- 单泛逐孤光:单只大雁追逐孤独的光影,表现出一种孤独与追寻的情感。
- 悬飞竟不下:大雁在空中飞翔但不愿意落下,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 乱起未成行:飞行的队形杂乱,表现出一种无序与不安。
- 刷羽同摇漾:大雁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传递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 一举还故乡:最终通过振翅飞行,表露出渴望归乡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光”比喻追求的目标。
- 拟人:大雁的行为被赋予人类情感,如“逐孤光”表现出孤独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旅雁”这一意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体现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归属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湖水:象征生命与情感的流动。
- 大雁:代表游子与思乡的主题,既有自由的象征,也有归属的渴望。
- 春天:象征新生与希望,传达出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水面是怎样的状态? A. 干涸的
B. 盈满的
C. 冰冻的
D. 浑浊的 -
“旅雁每迥翔”中“迥”字的意思是?
A. 远离
B. 旋转
C. 飞翔
D. 归来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伤感
C. 自由
D. 忧愁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沈约的《咏湖中雁》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沈约更强调自然景色与游子的孤独,而王安石则融合了对人事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 《沈约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