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叹》

时间: 2025-02-04 15:49:56

冀东皆禹迹,渐海观朝宗。

河阴渐沦没,平沙荡无踪。

汉武筑宣房,作歌称成功。

今塞商胡口,清流不时通。

何当洒二渠,载跨碣石东。

意思解释

九河叹

作者: 刘奉世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冀东皆禹迹,渐海观朝宗。
河阴渐沦没,平沙荡无踪。
汉武筑宣房,作歌称成功。
今塞商胡口,清流不时通。
何当洒二渠,载跨碣石东。

白话文翻译:

冀东地区处处可见大禹治水的痕迹,逐渐朝向大海的河流如同朝拜宗庙。
河流的阴暗处逐渐淹没,平坦的沙滩没有踪影。
汉武帝时期修建的宣室,歌声中称赞其成功。
如今边塞的商胡口岸,清流却时常不能沟通。
何时才能洒下二渠的水,载着轻舟驶向碣石东边?

注释:

  • 冀东: 指河北东部地区。
  • 禹迹: 指大禹治水的遗迹,象征水利工程。
  • 朝宗: 指朝拜宗庙,这里比喻河流归海。
  • 河阴: 河流的阴暗处,象征淹没或消失。
  • 平沙: 平坦的沙滩,象征荒凉。
  • 汉武: 汉武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 宣房: 指汉武帝所筑的宣室,象征功业。
  • 商胡口: 指商人与胡人交往的边塞口岸。
  • 二渠: 指大运河的两条主干道,象征水流畅通。

典故解析:

  • 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象征着治理水灾、造福百姓的功绩。
  • 汉武帝: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重要统治者,他的治国政策和文化成就被后人广泛称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奉世,宋代人,诗人以笔锋犀利和对历史的深刻观察而著称。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历史与人文。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与现实的无奈有深刻的感触,表达了对水利与国家治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河叹》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诗中通过大禹治水的典故,表达了对河流的感慨与对国家治理的反思。首句“冀东皆禹迹”点出历史的伟大,而后“渐海观朝宗”则通过河流归海的意象,隐喻治理的最终目标。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当前环境的荒凉与无奈,河阴的淹没与平沙的荡漾,令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无情。诗中提到汉武帝所筑的宣房,既是对过去功业的追溯,也是对当下治理的失落感的对比。最后的“何当洒二渠”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局面的渴望。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冀东皆禹迹: 描述了冀东地区大禹治水的遗迹,强调历史的伟大。
  2. 渐海观朝宗: 河流逐渐流向大海,象征归顺与朝拜,隐喻对国家的忠诚。
  3. 河阴渐沦没: 描绘了河流的阴暗面,暗示治水的艰难与无奈。
  4. 平沙荡无踪: 沙滩的平坦与荒凉,象征着失去与消逝。
  5. 汉武筑宣房: 提到汉武帝的辉煌,反衬现状的落寞。
  6. 作歌称成功: 唱颂汉武的成就,表现对历史的认同感。
  7. 今塞商胡口: 现实的困境,边境贸易受阻,暗示国家的动荡。
  8. 清流不时通: 河流不畅通,象征国家的困境与人民的苦难。
  9. 何当洒二渠: 表达对未来的希望,希望河流畅通,国家安定。

修辞手法:

  • 比喻: “河阴渐沦没”比喻现实的艰难。
  • 对仗: 诗中对仗工整,如“渐海观朝宗”和“平沙荡无踪”。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流: 代表生命与历史的流动。
  • 沙滩: 象征荒凉与失落。
  • 大禹: 代表治理的智慧与勇气。
  • 汉武帝: 象征辉煌的历史与治理的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大禹
    • B. 汉武帝
    • C. 孟子
    • D. 屈原
  2. 诗中“渐海观朝宗”是指什么?

    • A. 河流归海
    • B. 朝拜宗庙
    • C. 渐渐消失
    • D. 前往朝廷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国家治理与历史反思
    • C. 爱情悲剧
    • D. 个人奋斗

答案: 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水调歌头》: 苏轼

诗词对比:

  • 《九河叹》与《江城子·密州出猎》: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但《九河叹》更侧重于国家治理的反思,而《江城子》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