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题董铸范“花坪长忆图”》
时间: 2025-01-27 04:14:15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金缕曲 题董铸范“花坪长忆图”
作者: 赵芬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乐事应难又。记当年小园联步,牡丹时候。魏紫姚黄春正丽,肯便等闲孤负。理彩线花幡亲绣。护惜繁英芳意切,奈凄风苦雨来偏骤。春人梦,能长否。飞琼本是瑶池偶。恨匆匆骖鸾归去,几时重觏。此日芳菲仍不改,忍对花开如斗。算只有香尘依旧。宛转新词工写怨,系相思奉倩犹消瘦。还累我,泪盈袖。
白话文翻译:
美好的事情总是难以再现。想起当年在小园里并肩走过的日子,那时正值牡丹盛开。魏紫和姚黄的花儿在春天中绚丽绽放,怎能轻易地辜负这美好的时光?我细心绣制的花幡,恨不得为它们保留更多的芳香,可是凄风苦雨偏偏来得急切。春天的梦,能否长久留存?飞舞的琼花本是瑶池中的偶然。恨那匆匆离去的骖鸾,何时才能再见?如今的芳菲依旧未改,怎忍心看花开如斗?唯有那香气依旧萦绕。新写的怨词声声绕耳,思念的情愫使我日渐消瘦。还使我泪湿衣袖。
注释:
字词注释:
- 乐事应难又: 美好的事情总是难以再现。
- 魏紫姚黄: 指的是两种著名的花色,象征着春天的美丽。
- 理彩线花幡: 指精心制作的花幡,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骖鸾: 指代高贵的马,象征离别。
- 香尘: 指的是花香的气息,象征着过去的美好回忆。
典故解析:
- 飞琼本是瑶池偶: 这里提到的“瑶池”源自于道教和中国古代神话,代表着仙境和美好的事物。
- 骖鸾归去: 这是古代传说中,天女或仙子乘坐的骖鸾,象征着离别与失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芬,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典雅的文风著称。她的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情感,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春花烂漫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该诗通过描绘春日小园的花卉美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开头几句以“乐事应难又”引出,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接着回忆往昔的美好,尤其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展现出花的绚丽与生活的美好。诗中反复出现的“春”字,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凄风苦雨”的意象,暗示着现实的无情与人生的苦涩。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失去的无奈与心痛。
诗歌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飞琼本是瑶池偶”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偶然性及转瞬即逝的感慨,而“恨匆匆骖鸾归去”则揭示了离别的痛苦。结尾处的“泪盈袖”则将情感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在感伤中结尾,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情感闭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乐事应难又:开篇引入主题,感叹美好时光难再。
- 记当年小园联步,牡丹时候:回忆与友人一起在小园中游玩的美好时光。
- 魏紫姚黄春正丽,肯便等闲孤负:春天的花卉如此美丽,怎能轻易辜负。
- 理彩线花幡亲绣:描绘对花的珍视与爱护。
- 护惜繁英芳意切,奈凄风苦雨来偏骤:尽管想要珍惜这些美丽的花,但却遭遇风雨的侵袭。
- 春人梦,能长否: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无奈和疑问。
- 飞琼本是瑶池偶:美好事物的偶然性。
- 恨匆匆骖鸾归去,几时重觏:对离别的痛苦和再聚的渴望。
- 此日芳菲仍不改,忍对花开如斗:即使如今依旧花开,心中却难以平静。
- 算只有香尘依旧:唯有香气留存,回忆犹在。
- 宛转新词工写怨,系相思奉倩犹消瘦:新写的怨词表达思念。
- 还累我,泪盈袖:情感的积累最终化为眼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花比作美好的事物,表现出诗人对美的向往。
- 拟人:通过“春人梦”表现春天的梦境,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魏紫姚黄”与“乐事应难又”,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深刻揭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繁荣与富贵。
- 魏紫姚黄: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花幡:象征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骖鸾:象征离别与失去。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与对现实无常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魏紫姚黄”指的是什么?
- A. 两种颜色
- B. 两种花
- C. 两种鸟
-
“乐事应难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B. 对生活的满足
- C. 对美好事物的无奈
-
诗中的“骖鸾”象征着什么?
- A. 离别
- B. 友谊
- C. 快乐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赵芬的《金缕曲》更侧重于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波动。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但视角和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