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二 寿耿伯齐六十》
时间: 2025-01-27 04:11: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其二 寿耿伯齐六十》 ——姚鹓雏
篱菊斑霜里。正先生角巾微折,灵飞初庋。一笑沧桑凭屡抚,张翰秋风归矣。又诗酒今生闲遣。不信卅年魏阙意,看致光一卷金銮记。韶华过,指流水。料量济胜频年意。只付与东山丝竹,谢安难起。小漉沙巾陶令酒,词笔凌云更健。洒余墨晴窗矮纸。合晒二王无吾法,看纷纷只学兰亭面。儒林事,让公耳。
白话文翻译
在篱笆旁的菊花在霜中斑驳地盛开。正值先生头戴角巾,神采飞扬,似乎刚刚飞升而去。一笑之间,沧桑的岁月在他身上流转,像张翰那样在秋风中归来。如今的诗酒生活悠闲自得。不相信三十年的魏阙(指权势中心)意图,却看那光辉的金銮记。韶华已逝,光阴如流水。想必这几年的意气风发,又只会寄托在东山的丝竹乐音中,谢安的风采已难再现。小漉的沙巾和陶渊明的美酒,词笔如云更加健朗。在晴朗的窗下,洒下我的墨迹在矮纸上。合起来晒晒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却发现纷乱的笔迹只是在模仿兰亭的情景。儒林之事,留给你去听吧。
注释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象征清雅和高洁。
- 角巾:古代士人佩戴的头巾,象征身份。
- 灵飞初庋:灵动之气刚刚开始显露。
- 沧桑:指世事的变化与沧桑感。
- 张翰:古代诗人,常用秋风归作为意象。
- 卅年魏阙:指三十年的权力中心,象征对权力的怀疑。
- 金銮记:指华丽的事情或成就。
- 东山丝竹:指东山隐居生活的清雅与闲适。
- 谢安:东晋的名士,象征文人风采。
- 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著名书法家。
- 兰亭:指兰亭序,象征文人雅集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鹓雏,近代著名诗人,作品多以婉约和清新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姚鹓雏为耿伯齐庆祝六十寿辰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金缕曲》通过对耿伯齐六十寿辰的庆祝,展现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开篇以“篱菊斑霜里”描绘出一种清丽的意境,既表现出菊花的坚韧与高洁,也暗含了岁月的沧桑。接着,诗中提到的“先生角巾微折,灵飞初庋”,通过对耿伯齐的形象描绘,展现了他在岁月中依然保持的风度与气质。
全诗在对酒诗的闲适中,隐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不信卅年魏阙意”一句,表现了对权势的冷漠与对内心追求的坚定。随后,诗人通过对往昔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一种超脱与豁达的态度。诗的最后几句,“合晒二王无吾法”,则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敬仰与自谦,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首诗通过诗酒、菊花、书法等意象,交织出一幅充满文化气息的画面,既有对朋友的祝福,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近代文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篱菊斑霜里:描绘出秋天菊花的美丽与清雅。
- 正先生角巾微折,灵飞初庋:形象地描绘耿伯齐的风采,传达出他在岁月中的智慧与气度。
- 一笑沧桑凭屡抚: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张翰秋风归矣:借用古人张翰的意象,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 又诗酒今生闲遣:呈现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不信卅年魏阙意:对权势的冷漠与怀疑。
- 看致光一卷金銮记:展现对辉煌成就的追求与反思。
- 韶华过,指流水:感慨青春逝去如流水。
- 料量济胜频年意:期待未来的成就与生活的丰富多彩。
- 只付与东山丝竹:象征隐居后的宁静生活。
- 谢安难起:表达对昔日风采的怀念。
- 小漉沙巾陶令酒:代表一种文人雅趣。
- 词笔凌云更健:强调文学创作的活力。
- 洒余墨晴窗矮纸:描绘书法创作的生活场景。
- 合晒二王无吾法:对书法艺术的敬佩与自谦。
- 看纷纷只学兰亭面:反思对文人集会的追求。
- 儒林事,让公耳:对文人间事物的淡然与自我超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岁月比作流水,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多处运用对仗,使语言更加优美。
- 意象:如“篱菊”、“秋风”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庆祝寿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岁月的流逝,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 酒:代表文人生活的闲适与文化。
- 书法:象征文化修养与艺术追求。
- 流水:隐喻时间的逝去与不可逆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篱菊”象征什么? A. 友情
B. 高洁与坚韧
C. 财富 -
“不信卅年魏阙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对权力的向往
B. 对权力的冷漠
C. 对权力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二王”指的是? A. 两位国君
B. 王羲之与王献之
C. 两位诗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兰亭序》——王羲之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姚鹓雏的《金缕曲》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两者都表现了对文人生活的追求与对岁月的感慨,但姚鹓雏的作品更显得悠闲自得,而《兰亭序》则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过去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