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行俱高妙,声名五十秋。 君恩来草泽,子舍上瀛洲。 有相身须尽,无谁泪不流。 庭前云盖石,长伴影堂愁。
白话文翻译:
他的文采和品行都非常高妙,名声已经传扬了五十年。 君王的恩宠降临到草泽之中,他的子孙得以进入高贵的学府。 即使有相助的人,生命也终将结束,没有谁能够不流泪。 庭前的云盖石,长久地伴随着影堂中的哀愁。
注释:
- 文行俱高妙:指文采和品行都非常出色。
- 声名五十秋:名声已经传扬了五十年。
- 君恩来草泽:君王的恩宠降临到草泽之中,指受到朝廷的重视。
- 子舍上瀛洲:子孙得以进入高贵的学府,瀛洲比喻高贵的学府或官场。
- 有相身须尽:即使有相助的人,生命也终将结束。
- 无谁泪不流:没有谁能够不流泪,表达深深的哀愁。
- 庭前云盖石:庭前的石头像云一样覆盖,比喻景象的沉重。
- 长伴影堂愁:长久地伴随着影堂中的哀愁,影堂指供奉祖先影像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山水诗和田园诗。这首诗是为张中允先生而作,张中允是文同的朋友,诗中表达了对张中允的敬仰和对其家族的哀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张中允先生去世后所作,文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张中允的敬仰以及对其家族的哀思。诗中通过对张中允文行高妙的赞美,以及对其家族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张中允先生文行高妙的赞美,以及对其家族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文行俱高妙,声名五十秋”一句,既是对张中允先生文采和品行的赞美,也是对其长久名声的肯定。而“君恩来草泽,子舍上瀛洲”则表达了对其家族受到朝廷重视的欣慰,同时也隐含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后两句“有相身须尽,无谁泪不流”以及“庭前云盖石,长伴影堂愁”则深刻地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家族的哀愁,通过对具体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悼亡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行俱高妙,声名五十秋:首句直接赞美张中允先生的文采和品行,同时指出其名声已经传扬了五十年,显示了其长久的影响力。
- 君恩来草泽,子舍上瀛洲:第二句表达了张中允家族受到朝廷的重视,子孙得以进入高贵的学府,显示了家族的荣耀。
- 有相身须尽,无谁泪不流:第三句通过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深深的哀愁,即使有相助的人,生命也终将结束。
- 庭前云盖石,长伴影堂愁:最后一句通过对庭前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云盖石象征着沉重,长伴影堂愁则表达了家族的哀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庭前云盖石”中的“云盖石”比喻景象的沉重。
- 拟人:“长伴影堂愁”中的“长伴”赋予了石头以人的情感,增强了哀愁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张中允先生的敬仰以及对其家族的哀思。通过对张中允文行高妙的赞美,以及对其家族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云盖石:象征着沉重和哀愁,通过对庭前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影堂愁:影堂是供奉祖先影像的地方,长伴影堂愁则表达了家族的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文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君恩来草泽”指的是什么? A. 君王的恩宠降临到草泽之中 B. 君王亲自来到草泽 C. 草泽中的君王 D. 君王的恩宠被草泽拒绝
-
诗中“庭前云盖石”象征着什么? A. 轻盈 B. 沉重 C. 美丽 D. 孤独
答案:
- B. 宋代
- A. 君王的恩宠降临到草泽之中
- B. 沉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文同的其他悼亡诗,如《哭张中允先生》。
- 其他宋代诗人的悼亡诗,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诗词对比:
- 文同的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表达对逝去友人的哀思上有相似之处,但文同的诗更加注重对家族未来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文同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