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笛令》
时间: 2025-01-27 03:48: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鼓笛令
朱敦儒(宋代)
纸帐绸衾忒暖,尽自由横翻倒转。
睡觉西窗灯一笺,恰听打三更三点。
残梦不须深念,这些个光阴煞短。
解散缰绳休系绊,把从前一笔句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温暖的床帐和绸制的被褥让人感到舒适自在,随意翻身。夜晚在西窗下入睡,忽然听到三更时分的敲钟声。残留的梦境无需再去深思,时光本就短暂。放开那些束缚自己的羁绊,结束过往的种种纠葛。
注释
- 纸帐:指用纸制成的帐子,通常用于遮蔽光线。
- 绸衾:用绸缎制成的被子,象征温暖和奢华。
- 三更三点:夜晚时分,古代时间计算法,三更指的是晚上11点到1点之间,三点则是指这个时段的第三个时辰。
- 缰绳:比喻束缚,解散缰绳即是解除束缚。
- 一笔句断:意指彻底断绝过去的种种,不再纠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字子华,号宛溪,宋代词人,以婉约派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境,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他的词风多以清丽自然、情感真切而受到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鼓笛令》创作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士人们多有闲情雅致,常常在诗词中抒发个人情感和生活感受。此词表达了一种对自由、舒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纠葛的释然。
诗歌鉴赏
《鼓笛令》是一首典型的宋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开篇以“纸帐绸衾忒暖”引入,透出一种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营造了一个安逸的夜晚画面。接着,词人以“睡觉西窗灯一笺”写出夜晚的宁静,似乎在暗示着对生活的沉醉和享受。
随着“恰听打三更三点”的出现,打破了宁静,提醒人们时间的流逝。此时,词人对“残梦”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然,意识到生活的短暂与无常,这种哲思让整首词更具深度和内涵。在最后两句中,词人以“解散缰绳休系绊”来表达对过去纠葛的解脱,似乎在呼唤一种放下和自由的生活态度。整体来说,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更传达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深刻反思,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纸帐绸衾忒暖:温暖的床帐和绸被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 尽自由横翻倒转: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尽情享受温暖的安逸。
- 睡觉西窗灯一笺:描绘了在西窗下,灯光微弱的场景,隐含着夜晚的静谧。
- 恰听打三更三点:突显时间的流逝,三更的敲钟声打破了静谧,提醒人们注意时间。
- 残梦不须深念:对过往的梦境不必过于执着,表达了一种释然。
- 这些个光阴煞短:强调时间的短暂,增添了对流逝的感慨。
- 解散缰绳休系绊:放下束缚,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把从前一笔句断:象征着彻底断绝过去的纠葛,开始新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纸帐绸衾”与“解散缰绳”,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将“缰绳”比作束缚,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 排比:句中多次使用“休系绊”、“一笔句断”,强调了放下的决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安逸的生活状态引入,最终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自由的渴望。词人通过对生活的细致描写,传递出一种希望解脱、追求自在与宁静的情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纸帐:象征保护和隐私,代表着温暖的家庭环境。
- 绸衾:代表奢华与舒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灯: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但在此处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梦:象征着幻想和渴望,表现了人对过去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朱敦儒是哪一个时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
“纸帐绸衾忒暖”中的“绸衾”指什么? A. 人的心情
B. 被子
C. 帐子 -
诗中提到的“打三更三点”是指什么? A. 半夜时分
B. 清晨时分
C. 黄昏时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体现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风格略显豪放。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同样表达了对青春与时光的珍惜与感慨。
诗词对比
- 朱敦儒《鼓笛令》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腻感受,但朱敦儒更倾向于表达对自由与解脱的追求,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哀愁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经典宋词选集,包含朱敦儒及其他词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文学史》:对古代文学的详细研究,提供背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