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居园池杂题·待月台》

时间: 2025-02-04 16:31:23

城端筑层台,木杪转深路。

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端筑层台,木杪转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

白话文翻译: 在城的高处建造了一座层层叠叠的台,树木的顶端转出了一条深邃的路。常常在这里等待明月的升起,直到它升到天空的最高处。

注释:

  • 城端:城的高处。
  • 筑层台:建造多层的台。
  • 木杪:树木的顶端。
  • 转深路:形成一条深邃的路。
  • 候明月:等待明月的升起。
  • 上到天心去:指明月升到天空的最高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作者在城的高处建造的台子上等待明月升起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宁静安详的心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文同晚年,当时他可能已经退隐,过着宁静的生活,对自然景物有着更深的感悟和欣赏。诗中的待月台可能是他为了更好地观赏月亮而特意建造的,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在城的高处建造的台子上等待明月升起的情景。诗中的“城端筑层台”和“木杪转深路”描绘了台子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营造出一种高远和深邃的氛围。而“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则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期待和欣赏,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整首诗情感宁静,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城端筑层台:在城的高处建造了一座层层叠叠的台,描绘了台子的位置和结构。
  2. 木杪转深路:树木的顶端转出了一条深邃的路,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和氛围。
  3. 常此候明月:常常在这里等待明月的升起,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期待和欣赏。
  4. 上到天心去:指明月升到天空的最高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城端筑层台”和“木杪转深路”的描绘,将台子和路比喻为高远和深邃的象征。
  • 拟人:“常此候明月”中的“候”字赋予了作者以人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期待和欣赏。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在城的高处建造的台子上等待明月升起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宁静安详的心境。

意象分析:

  • 城端:象征高远和宁静。
  • 层台:象征层次和结构。
  • 木杪:象征自然和生命。
  • 深路:象征深邃和神秘。
  • 明月:象征光明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城端筑层台”描绘了什么? A. 台子的位置和结构 B. 台子的颜色 C. 台子的用途 答案:A

  2. 诗中的“木杪转深路”描绘了什么? A. 路的长度 B. 路的宽度 C. 周围的环境和氛围 答案:C

  3. 诗中的“常此候明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明月的恐惧 B. 对明月的期待和欣赏 C. 对明月的厌恶 答案:B

  4. 诗中的“上到天心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追求?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自然美的追求 C.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也表达了对明月的欣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 李白《静夜思》:这首诗也描绘了作者在夜晚对月亮的欣赏。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守居园池杂题·待月台》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表达了对明月的欣赏,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宁静心境的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他的诗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