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东林寺 黄滔 〔唐代〕 长生犹自重无生,言让仙祠佛寺成。 碑折谁忘康乐制,山灵表得远公名。 松形入汉藤萝短,僧语离经耳目清。 莫怪迟迟不归去,童年已梦绕林行。
白话文翻译
追求长生的人仍然重视无生之理,言语间让仙祠与佛寺得以建成。 石碑断裂,谁会忘记康乐的制度,山神彰显了远公的名声。 松树的形状高耸入云,藤萝却显得短小,僧人的话语使人心耳清明。 不要奇怪我迟迟不愿离去,因为童年时就已经梦想在这林间行走。
注释
- 长生犹自重无生:长生,指追求长生不老;无生,佛教术语,指超越生死轮回。
- 言让仙祠佛寺成:言语间促成了仙祠和佛寺的建设。
- 碑折谁忘康乐制:碑折,指石碑断裂;康乐制,指康乐的制度或传统。
- 山灵表得远公名:山灵,指山神;远公,指某位有名望的僧人或道士。
- 松形入汉藤萝短:松树高耸入云,藤萝却显得短小。
- 僧语离经耳目清:僧人的话语使人心耳清明,远离尘世的纷扰。
- 莫怪迟迟不归去:不要奇怪我迟迟不愿离去。
- 童年已梦绕林行:童年时就已经梦想在这林间行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景物和佛教寺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滔游览东林寺时的作品,东林寺是佛教圣地,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佛教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童年梦想的回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东林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长生犹自重无生”一句,既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又体现了佛教无生无死的理念。诗人通过对松树、藤萝、僧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最后两句“莫怪迟迟不归去,童年已梦绕林行”,则表达了对童年梦想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使整首诗充满了温情和怀旧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生犹自重无生:诗人认为追求长生的人仍然重视佛教的无生之理,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 言让仙祠佛寺成:言语间促成了仙祠和佛寺的建设,表达了诗人对宗教建筑的赞美。
- 碑折谁忘康乐制:石碑断裂,但人们不会忘记康乐的制度,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
- 山灵表得远公名:山神彰显了远公的名声,表达了对有名望的僧人或道士的敬仰。
- 松形入汉藤萝短:松树高耸入云,藤萝却显得短小,形成对比,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僧语离经耳目清:僧人的话语使人心耳清明,远离尘世的纷扰,体现了佛教的宁静。
- 莫怪迟迟不归去:不要奇怪我迟迟不愿离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 童年已梦绕林行:童年时就已经梦想在这林间行走,表达了对童年梦想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松形入汉藤萝短,通过松树和藤萝的对比,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山灵表得远公名,将山神拟人化,表达了对有名望的僧人或道士的敬仰。
- 对仗:长生犹自重无生,言让仙祠佛寺成,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梦想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形入汉:松树高耸入云,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藤萝短:藤萝显得短小,与松树形成对比,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僧语离经:僧人的话语使人心耳清明,象征着佛教的宁静和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生犹自重无生”一句体现了什么理念? A. 追求长生不老 B. 佛教的无生无死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童年的怀念
-
诗中“松形入汉藤萝短”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比 D. 对仗
-
诗中“莫怪迟迟不归去”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B. 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C. 对童年梦想的怀念 D. 对有名望的僧人或道士的敬仰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山水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望岳》:描写山岳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黄滔《游东林寺》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写山水景物,但黄滔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佛教文化大辞典》:详细介绍了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