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宋评事》

时间: 2025-01-26 07:11:06

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

燕国金台无别客,

陶家柳下有清风。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贻宋评事 黄滔 〔唐代〕 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

白话文翻译:

在河阳城和谢城中,我穿着长袍,腰间佩带着铜器。 燕国的金台上没有其他客人,只有陶家的柳树下有清风。 我最近学到了几笔篆书和隶书,一炉火燃烧得细红。 时常谈论着三吴地区想要归去的地方,那里有绿波荡漾的洲渚和紫色的蒲草丛。

注释:

字词注释:

  • 河阳城、谢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曳长裾:穿着长袍。
  • 佩铜:腰间佩带铜器。
  • 燕国金台:燕国的金台,可能指燕国的某个著名地点。
  • 陶家柳下:陶渊明家的柳树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隐逸生活著称。
  • 篆隶书:古代的两种书法字体。
  • 屯蒙火:炉火,屯蒙可能指炉火的燃烧状态。
  • 三吴: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 绿波洲渚:绿色的水波和沙洲。
  • 紫蒲丛:紫色的蒲草丛。

典故解析:

  • 陶家柳下:引用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表达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滔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成就。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场合或情境下创作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或居住在河阳城和谢城时创作的,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河阳城和谢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诗中“陶家柳下有清风”一句,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提到自己最近学到了几笔篆书和隶书,显示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最后,诗人谈论着三吴地区想要归去的地方,那里有绿波荡漾的洲渚和紫色的蒲草丛,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清静生活和艺术追求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河阳城里谢城中,入曳长裾出佩铜。”:描绘诗人在河阳城和谢城的生活场景,穿着长袍,腰间佩带铜器。
  2. “燕国金台无别客,陶家柳下有清风。”: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引用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3. “数踪篆隶书新得,一灶屯蒙火细红。”:显示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热爱,炉火燃烧得细红。
  4. “时说三吴欲归处,绿波洲渚紫蒲丛。”:谈论着三吴地区想要归去的地方,那里有绿波荡漾的洲渚和紫色的蒲草丛。

修辞手法:

  • 引用典故:“陶家柳下有清风”引用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增强诗意。
  • 比喻:“一灶屯蒙火细红”比喻炉火燃烧的状态,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清静生活和艺术追求的向往,通过描绘诗人在河阳城和谢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阳城、谢城:古代地名,代表诗人的生活场景。
  • 长裾、佩铜:诗人的服饰,代表诗人的身份和品味。
  • 陶家柳下:引用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代表清静生活。
  • 篆隶书:书法艺术,代表诗人的艺术追求。
  • 绿波洲渚、紫蒲丛:自然景观,代表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陶家柳下”是指谁的隐逸生活? A. 陶渊明 B. 陶弘景 C. 陶侃 D. 陶潜

  2. 诗人在诗中提到的“篆隶书”是指什么? A. 古代的两种书法字体 B. 古代的两种绘画技法 C. 古代的两种文学体裁 D. 古代的两种音乐形式

  3. 诗中“时说三吴欲归处”中的“三吴”是指哪里? A. 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B. 山东一带 C. 河南一带 D. 河北一带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和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滔的《贻宋评事》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黄滔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黄滔的诗作。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
  • 《中国书法史》:了解篆隶书的历史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