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去年新霁独凭栏,山似樊姬拥髻鬟。
个里宛然多事在,世间摇望但云山。
白话文翻译:
去年雨过天晴,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远山宛如樊姬那样簪着发髻。
在这儿看上去似乎有很多事情,然而世间的景象仿佛只是云山而已。
注释:
- 霁:指雨后放晴,天清气爽。
- 独凭栏:独自靠在栏杆上,表达孤独的情感。
- 樊姬:古代美女,樊姬的形象在这里用来比喻远山的美丽。
- 宛然:形容如同、似乎。
- 摇望:眺望、观看,强调远望的感觉。
典故解析:
樊姬:出自《史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美人,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诗中用樊姬来形容山的形态,寓意山的壮丽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魁,号山谷,晚号涧溪,江西人,宋代著名的词人、诗人和书法家。他与苏轼、米芾并称为“宋四家”,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山水,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甯子与追和予岳阳楼诗复次韵二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的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开头的“去年新霁”传递出一丝清新和宁静的感觉,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雨后初晴的那种透彻和清新。接下来的“山似樊姬拥髻鬟”,通过生动的比喻,将山的形态与美人樊姬的发髻相联系,既表现了山的美丽,又增添了一丝女性的柔美,形成了一种和谐美感。
“个里宛然多事在”表达了诗人在此地所见的事物丰富而多样,但“世间摇望但云山”却又让人感到一丝失落,似乎世间的繁华在他的眼中不过是一片云山,流于表面。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深藏着对世事的无奈与淡然。整首诗在形式上轻灵自然,意境上则深邃而富有哲理,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诗学造诣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去年新霁独凭栏”:去年雨后天晴,诗人独自倚靠栏杆,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 “山似樊姬拥髻鬟”:将远山比作美人樊姬的发髻,形象生动,展示了山的美丽与柔和。
- “个里宛然多事在”:在此地看似有很多事情,暗示着诗人对周遭事物的关注。
- “世间摇望但云山”:然而,在世间的眼光中,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只是浮云,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淡然。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樊姬,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
- 对比:通过“多事在”和“但云山”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构建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艺术境界。
意象分析:
- 霁:象征清新与希望,雨后初晴的状态。
- 栏杆:象征诗人的孤独与思索。
- 山:象征自然的伟大与美丽。
- 樊姬:象征绝世美人,寓意山的柔美与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新霁”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天气变化?
- A. 雨后
- B. 雪后
- C. 晴天
- D. 风天
-
“山似樊姬拥髻鬟”中的“樊姬”是什么象征?
- A. 诗人的情感
- B. 美丽的女子
- C. 自然的景色
- D. 人生的无奈
-
诗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
- A. 悲伤
- B. 欢喜
- C. 孤独和哲思
- D. 愤怒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甯子与追和予岳阳楼诗复次韵二首》与杜甫的《登高》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但黄庭坚的风格更加细腻柔和,而杜甫则显得更加沉重与豪迈。
参考资料:
- 《黄庭坚集》
- 《宋代诗词选析》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