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二首
原文展示:
海内文章非画师,能回笔力作枯枝。
豫章从小有梁栋,也似郑公双鬓丝。
白话文翻译:
在世间,写文章的人并不是画师,但却能以笔力描绘出枯枝的形态。
自小在豫章(即江西)生活,那里有许多栋梁,也像郑公(郑板桥)那样,鬓发已经斑白。
注释:
- 海内:指天下或全国。
- 文章:指文学作品。
- 画师:指画画的人,这里比喻专业的艺术家。
- 能回:能够回旋,表示技艺高超。
- 豫章:古地名,今指江西。
- 梁栋:指房屋的主要支撑结构,喻指人才或栋梁之才。
- 郑公:指郑板桥,著名书画家,以其淡泊名利著称。
- 双鬓丝:指两侧的鬓发,形容年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是宋代杰出的诗人、书法家,与苏轼、蔡襟并称“苏黄”。他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书法也受到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游览子瞻寺时,面对寺壁的枯木,感慨于文章与艺术的关系。诗中既展现了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也寄托了对郑板桥的敬仰。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比表达了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黄庭坚以“文章非画师”开篇,直接说明了文学创作并非依赖于绘画技巧,而是依靠独特的笔力去描绘形象。接着,他又提到自己在豫章的成长经历,强调了地方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尤其是提到郑板桥,既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自己艺术追求的鞭策。全诗结构紧凑,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乡土的眷恋,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所面临的艺术选择和自我定位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内文章非画师:文章的创作并不是单靠绘画的技巧。
- 能回笔力作枯枝:以高超的笔力描绘出枯枝的形象。
- 豫章从小有梁栋:从小生活在豫章,见证了地方的文化和人才。
- 也似郑公双鬓丝:自我期许与郑板桥相似,虽年老却仍有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文章比作画作,强调文学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对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枯枝象征了生命的无常与艺术的传承。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比与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与追求,同时流露出对故乡及前辈艺术家的敬意,传达了文人对创作的执着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木:象征生命的枯竭与艺术的坚韧。
- 梁栋:代表人才与文化的积累。
- 郑公:象征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郑公”指的是谁?
- A. 黄庭坚
- B. 郑板桥
- C. 苏轼
- D. 李白
-
“海内文章非画师”这句的意思是:
- A. 文章需要画师的帮助
- B. 文人不懂绘画
- C. 文学创作不依赖绘画
- D. 画师不如文人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两者都表达了对艺术的思考,但黄庭坚更多的是对技艺的重视,而苏轼则偏向对情感的抒发。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但王维更倾向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黄庭坚则强调艺术创作的个人修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