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奉答存道主簿》

时间: 2025-01-11 12:46:42

主簿朝衣如败荷,高怀千尺上松萝。

旅人争席方归去,秋水黏天不自多。

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後见羊何。

向来四海习凿齿,仱日期君不啻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主簿朝衣如败荷,高怀千尺上松萝。
旅人争席方归去,秋水黏天不自多。
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後见羊何。
向来四海习凿齿,仱日期君不啻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主簿身着朝服,仿佛像一朵败坏的荷花,心志高远,犹如高耸的松萝。旅人们争先恐后地离开,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看似无边无际。学到的事情难以忘怀,留下的诗篇在别后又能再见到什么呢?过去四海之内都在学习凿齿(指学习做官),而你在此时此刻不也让我觉得日子在流逝吗?

注释

  • 主簿:古代官职,负责管辖某一地方的文书及行政事务。
  • 败荷:形容主簿的衣服,暗示衣着虽美但已失去光彩。
  • 高怀:高远的志向。
  • 松萝:松树上的藤萝,象征高洁的品德和志向。
  • 旅人:指归乡的游子。
  • 秋水黏天:形容秋天的水面与天空的色彩融为一体,显得宁静而广阔。
  • 学到会时:指学会某项技能或道理。
  • 凿齿:比喻学习做官,指古代官员的学习方式。
  • 仱日期:意为“日子”,指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卿,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轼的好友,深受其影响。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与友人交往之际,表达了对友人主簿职务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匆匆流逝的感慨。写作时正值秋季,借景抒情,反映了秋水秋天的意象,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主簿的形象为引子,结合秋天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开头两句描绘了主簿的衣着与气质,运用了“败荷”这一比喻,暗示了官职的荣华与衰败,紧接着用“高怀千尺”一词,表明即使在平淡的生活中,主簿依旧有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接下来的描写“旅人争席方归去”,则引入了人生的流动和变迁,展现出一幅热闹而又略显惆怅的归乡画面。

“秋水黏天不自多”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水面与天空的融合,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学习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留别後见羊何”一句,表达了黄庭坚对友人未来的期望与祝福,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不舍,同时又不失高远的志向,充分展现了黄庭坚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主簿朝衣如败荷:主簿身穿的朝服如同败坏的荷花,暗示虽然身处高位,但身世与荣华已经不再光鲜。
  2. 高怀千尺上松萝:表达了主簿志向高远,如同高耸的松萝,寓意着高洁的品德。
  3. 旅人争席方归去:旅人们争先恐后地离开,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变迁,暗含对故乡的思念。
  4. 秋水黏天不自多:描绘了秋天的宁静和广阔,表现出一种无边无际的孤寂感。
  5. 学到会时忘粲可:学习的事情在某个时刻会被遗忘,表达了对知识与记忆的无奈。
  6. 诗留别後见羊何:诗留给了后人,能在何时再见到同样的情景,隐喻人生的无常。
  7. 向来四海习凿齿: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在学习做官,反映出社会的普遍现象。
  8. 仱日期君不啻过: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万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主簿的衣服比喻为“败荷”,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高怀千尺”和“秋水黏天”,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主簿的形象和秋水的意境,表达了对人生流逝的感慨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同时,蕴含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友情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美好与高洁,暗示官职的荣华与衰败。
  • 松萝:象征高远的志向与坚定的品德。
  • 秋水:象征宁静与孤独,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 旅人:象征人生的流动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主簿的朝衣被比作什么?

    • A. 败荷
    • B. 牡丹
    • C. 菊花
    • D. 兰花
  2. 诗中提到的“秋水黏天”意指什么?

    • A. 秋水与天空融为一体,宁静而深远
    • B. 秋天的水面干涸
    • C. 季节的变化
    • D. 水的清澈
  3. 诗中反复提到的主题是什么?

    • A. 荣华富贵
    • B. 友情
    • C. 人生的无常与流逝
    • D. 自然景色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探讨了人生哲理与友谊。
  • 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了高远志向与自然风光的结合。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在表达友情与人生感悟时,黄庭坚更偏重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而苏轼则多用豪放的笔触展现自我胸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