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攲眠》

时间: 2025-01-10 22:51:59

翠幕卷东冈,攲眠月半床。

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

清话非无寄,幽期故不忘。

扁舟亦在眼,终自懒衣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攲眠
作者:王安石 〔宋代〕

翠幕卷东冈,攲眠月半床。
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
清话非无寄,幽期故不忘。
扁舟亦在眼,终自懒衣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安静的夜景:绿帷卷起,月光洒在床上,卧床而眠。夜里松树发出悲凉的声音,荷花的清香带来一丝凉意。虽然清谈不曾寄情于此,但我依然记得那段幽静的约定。眼前的扁舟也在视线中,却懒得再披衣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1. 攲眠:斜倚着睡觉。
  2. 翠幕:绿色的帷幕,指代床帘。
  3. 松声:松树发出的声音,象征孤寂。
  4. 荷气:荷花的香气。
  5. 清话:清淡的谈话。
  6. 幽期:指隐秘的约定或情感。
  7. 扁舟:小船,象征出游或归隐。
  8. 懒衣裳:懒得穿衣服,表现出一种懒散的姿态。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涉及到自然意象的描绘,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主张变法,强调实用,提倡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诗作大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攲眠》写于王安石晚年,可能是在他经历政治挫折后,内心感到孤独和寂寞的情感反映。诗中描绘的夜景和情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攲眠》是一首典雅而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索。首联“翠幕卷东冈,攲眠月半床”,呈现出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斜倚在床上,月光透过帷幕洒落,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接下来的“松声悲永夜,荷气馥初凉”,通过对松声和荷香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夜的孤寂和清凉。松树的悲鸣和荷花的香气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

“清话非无寄,幽期故不忘”传达了诗人对往昔情谊的怀念,尽管谈话没有寄托,但内心对那段幽静时光的念想依然深厚。最后一句“扁舟亦在眼,终自懒衣裳”则表现了诗人对出游的向往与懒散的态度,虽有小舟在眼前,但他却不愿意去追逐。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深远,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孤独与自然的独特理解,令读者在静谧的夜色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翠幕卷东冈:绿色的帷幕被卷起,暗示夜晚的来临。
  2. 攲眠月半床:斜倚在床上,月光洒落,暗示了诗人的悠闲状态。
  3. 松声悲永夜:松树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显得格外悲凉。
  4. 荷气馥初凉:荷花的香气带来了初秋的凉意,增添了夜的清幽。
  5. 清话非无寄:清淡的谈话并不是没有寄托,暗示内心的深情。
  6. 幽期故不忘:对往昔约定的追忆,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7. 扁舟亦在眼:眼前有一只小船,象征着自由或归隐的生活。
  8. 终自懒衣裳:最终还是懒得去穿衣服,表达了诗人的懒散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松声悲鸣,赋予了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体现对仗工整,如“清话”与“幽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了多种自然意象,如月、松、荷,传达出孤独和清幽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人生的孤独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往昔情感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诗人在宁静的夜色中,既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又体味到内心的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翠幕:象征宁静与安逸。
  2. :代表清冷和光明,也象征思绪的流转。
  3. 松声:象征孤独和思索。
  4. 荷气:象征清新与雅致。
  5. 扁舟:象征自由与归隐的渴望。

这些意象在诗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诗人睡眠的状态?
    A. 翠幕卷东冈
    B. 松声悲永夜
    C. 清话非无寄
    D. 扁舟亦在眼

  2. “荷气馥初凉”中的“荷气”指的是什么?
    A. 荷花的香气
    B. 荷叶的水分
    C. 荷塘的景象
    D. 荷花的颜色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思乡之情。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攲眠》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涉及夜晚和思念的主题,但王安石更注重自然的描绘和内心的孤独,而杜甫则强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王安石诗文集》
  2. 《宋代诗词研究》
  3.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资料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王安石及其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