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片青天棹过。
小舟无地受风波。
渔歌浑是太平歌。
乡社年丰寻酒易,
陂塘春暖得鱼多。
百年闲过又如何。
白话文翻译:
一片蔚蓝的天空下,轻舟在水面上划行。
小舟在无边的风浪中难以安稳。
渔民的歌声,听起来如同和平的旋律。
在丰收的乡村里,想要找到酒水是多么容易,
在温暖的春天里,塘中鱼儿丰盈。
即使百年时光如此悠闲,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释:
- 棹:划船的工具,即“桨”。
- 无地:表示没有地方,形容舟船在风浪中摇晃不定。
- 渔歌:渔民所唱的歌,通常与生活、自然相关。
- 乡社:乡村社群,指村落的集体。
- 陂塘:指的是水塘、池塘。
- 年丰:指丰收的年头。
- 得鱼多:形容鱼类丰盈,捕捞容易。
- 百年闲过:指悠闲地度过一百年,带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中的渔民生活和乡村丰收的意象反映了元代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应辰,号“山人”,元代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质朴,常常关注社会现实,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元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安逸。元代时期,农耕和渔业是主要经济支柱,诗中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浣溪沙·一片青天棹过》是元好问的一首词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开头一句“一片青天棹过”,描绘了晴朗的天空和轻舟的悠然自得,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然而,随之而来的“小舟无地受风波”,则将这种宁静与自然的险恶形成对比,揭示了生活的不易。接下来,诗人用“渔歌浑是太平歌”描绘了渔民的生活,尽管风浪起伏,却依然能够唱出太平的旋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几句提到乡村的丰收与温暖,表现了诗人对乡村安宁生活的赞美,同时也引发对时间流逝的思考:“百年闲过又如何”,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人生的坦然与释然。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情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片青天棹过”:描绘了晴朗的天空与轻舟,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小舟无地受风波”:暗示了生活的波折与不易,虽然环境美好,但生活中总有风浪。
- “渔歌浑是太平歌”:渔民的歌声在风浪中传来,似乎在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乡社年丰寻酒易”:乡村的丰收使得生活更加富足,酒水易得,体现了生活的欢乐。
- “陂塘春暖得鱼多”:春季温暖,使得鱼类丰盈,透露出自然的富饶。
- “百年闲过又如何”: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表现了对人生的淡然与从容。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乡社年丰寻酒易,陂塘春暖得鱼多”,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意象:通过“青天”“小舟”“渔歌”等意象,营造出自然与生活的结合。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人情味的珍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 青天:象征自由与希望,代表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 小舟:象征人生,生活的波折与起伏。
- 渔歌:象征劳动与乐趣,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 乡社:象征人际关系与社会生活,体现了乡村的和谐氛围。
- 陂塘:象征自然的富饶与生生不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主要场景是什么? A. 山川
B. 江河
C. 青天与小舟
D. 城市 -
“百年闲过又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满足与释然
C. 怨恨
D. 忧愁 -
诗中的“渔歌”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辛
B. 劳动与乐趣
C. 乡愁
D. 战争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元好问《浣溪沙》与李白《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李白更显豪放,而元好问则倾向于细腻与哲理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