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飞 戏王鼎玉同年》

时间: 2025-02-04 15:27:32

人见何郎新来瘦。

不见天寒翠袖。

绣被熏香透。

几时却似鸳鸯旧。

九十日春花在手。

可惜欢缘未久。

去去休回首。

柔条去作谁家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分飞
戏王鼎玉同年
作者: 元好问

人见何郎新来瘦。
不见天寒翠袖。
绣被熏香透。
几时却似鸳鸯旧。
九十日春花在手。
可惜欢缘未久。
去去休回首。
柔条去作谁家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因思念而愁苦的情景。人们见到何郎时,发现他新近瘦了许多,似乎是因为心中忧虑。天寒时,他的翠袖不见了,温暖的绣被散发着香气,却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温暖。曾几何时,他们的爱情宛如鸳鸯般甜蜜,然而如今却只剩下短暂的欢聚。春天的花朵在手中,然而美好的缘分却未能长久。离别在即,回首往事只让人更加伤感,柔弱的柳条又要去归属于谁家呢?


注释:

  • 何郎:诗中主角,可能是诗人心中爱慕的对象。
  • 翠袖:指青绿色的袖子,通常用于形容女子的衣物,象征美丽。
  • 绣被:用绣花的被子,表示温暖与亲密。
  • 鸳鸯:成双成对的鸟,象征爱情的美好。
  • 柔条:柔软的柳条,象征离别时的伤感。

典故解析:

“鸳鸯”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常用来象征夫妻或恋人之间的恩爱。诗中提及鸳鸯,表明了曾经的甜蜜与美好,而后面的“去去休回首”则引导出一种对往事的怀念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天籁,是金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尤其擅长词作,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金朝时期,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离愁别绪,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惜分飞》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描写了爱恋中的人因离别而感到的愁苦与惆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主人公因思念而消瘦的形象,展现了恋人间深厚的情感与无奈的分离。开头的“人见何郎新来瘦”,引人入胜,立刻引发读者的关注,接着通过“天寒翠袖”的描写,暗示了外在环境对内心情感的影响。诗中的“绣被熏香透”则表现出温暖与亲密的曾经,仿佛在回忆中荡漾。

“几时却似鸳鸯旧”,这句勾起了对美好过去的怀念,但随之而来的是“可惜欢缘未久”的感叹,表现出对短暂爱情的无奈与伤感。最后两句“去去休回首,柔条去作谁家柳”以柳条作结,意象柔美而又含蓄,令人感受到离别的痛楚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传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分离的惋惜,使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见何郎新来瘦:人们见到何郎,发现他因思念而瘦了。
  2. 不见天寒翠袖:在寒冷的天气中,不再见到他那青绿色的衣袖,暗示内心的孤寂。
  3. 绣被熏香透:绣花的被子散发出香气,却无法带来温暖。
  4. 几时却似鸳鸯旧:曾经的感情如同鸳鸯般亲密,现在却难以回到过去。
  5. 九十日春花在手:春天的花朵在手中,却是短暂的美好。
  6. 可惜欢缘未久:可惜这段美好的缘分并不长久。
  7. 去去休回首:离别在即,不要再回头看过去。
  8. 柔条去作谁家柳:柔弱的柳条将归属于谁家,象征着失去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鸳鸯”比喻爱情的美好。
  • 拟人:将物象如春花、柳条赋予人性,表现情感的寄托。
  • 对仗:如“去去休回首”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忆与离别的交织,表现了对爱情的珍惜与对短暂缘分的惋惜,传达出一种深情而又悲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何郎:象征恋人,承载着思念与关怀。
  • 翠袖:美丽与温暖的象征,代表着心中的柔情。
  • 鸳鸯:爱情的象征,表达对美好关系的向往。
  • 柳条:离别与无奈的意象,传达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何郎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

    • A. 愉快
    • B. 消瘦
    • C. 忧伤
  2. “绣被熏香透”这一句中,熏香透的意思是?

    • A. 被子很香
    • B. 被子很温暖
    • C. 被子很重
  3. 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
    • C. 亲情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但更加细腻与婉约。
  • 《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的哲理,情感更为宏大。

参考资料:

  • 《元好问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