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

时间: 2025-01-11 05:23:52

古强本庸妄,蔡诞亦夸士。

曼都斥仙人,谒帝轻举止。

学道未有得,自欺谁不尔。

稚川亦隘人,疏录此庸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强本庸妄,蔡诞亦夸士。
曼都斥仙人,谒帝轻举止。
学道未有得,自欺谁不尔。
稚川亦隘人,疏录此庸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名士和道家思想的反思。古人自以为强大,其实只是庸碌无能,蔡邕的夸赞也不过是虚妄之言。曼都批评那些自称仙人的人,而谒帝则态度轻浮,缺乏庄重。学习道理的人尚未真正明了,谁又不是在自欺欺人呢?稚川(即王维)也只不过是一个局限于世俗的人,所记录的也只是这些平庸之辈。

注释:

  • 古强:古代强者,指那些自以为强大的古人。
  • 庸妄:庸碌和妄想,表示这些人其实无能。
  • 蔡诞:蔡邕,东汉名士,以文采著称,但其夸赞也显得过于虚浮。
  • 曼都:指批评那些自称为神仙的人,可能指代道教的一些人物。
  • 谒帝:可能指某些轻浮的士人,缺乏对帝王的敬重。
  • 学道:学习道理或哲学,表达对智慧的追求。
  • 稚川:王维的字,表示其为人局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州人,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势,也有细腻的情感。他的生活经历丰富,经历了宦海沉浮,常在诗中流露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苏轼在此时期创作,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反映了他对士人风气和道教思想的批判与思考。

诗歌鉴赏:

此诗以对古代名士的犀利批评为主线,开篇即揭示了古人自以为强的虚妄,随后引出蔡邕的夸赞,展现了士人之间互相吹捧的现象。诗中提到的“曼都斥仙人”,显示了苏轼对那些自称超凡脱俗的人的不屑。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人性与道理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学道未有得,自欺谁不尔”,表达了对学道者的讽刺与同情,揭示了人们在追求智慧过程中常常陷入自我欺骗的泥沼。

苏轼运用了简练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意象,使得整首诗既有哲理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真实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通过对古代名士的批评,苏轼不仅反思了士人的自负与虚荣,也传达了对真实智慧的渴望,反映了他超然的个人情怀与对道德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强本庸妄:古代自以为强大的人,其实是庸碌。
  2. 蔡诞亦夸士:蔡邕所作的夸赞,实际上也是虚妄的。
  3. 曼都斥仙人:对那些自称为仙人的人进行批评。
  4. 谒帝轻举止:谒帝者态度轻浮,缺乏应有的尊重。
  5. 学道未有得:学习道理的人并没有真正领悟。
  6. 自欺谁不尔:自欺欺人的情况几乎人人皆有。
  7. 稚川亦隘人:王维也不过是一个见识有限的人。
  8. 疏录此庸子:记录下这些庸碌之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古强本庸妄”与“学道未有得”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比喻:用“仙人”比喻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突出其虚伪性。
  • 反讽:通过对古人和现代士人的批评,反映出对于现实的讽刺。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名士和自以为是的批判,反映了苏轼对人性和智慧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追求道理的过程中,许多人实际上陷入了自我欺骗与庸俗的境地。诗中体现了对真实智慧的渴望和对虚伪风气的抵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强:象征着古代士人的虚荣与自负。
  • 仙人:代表那些自以为超脱,实际上却迷失自我的人。
  • 稚川:象征着局限与狭隘,反映出士人的局限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强”指代什么?

    • A. 古代的伟人
    • B. 自以为强大的庸人
    • C. 学道的人
    • D. 仙人
  2. “谒帝轻举止”中“轻”字的意思是?

    • A. 轻松的
    • B. 轻视的
    • C. 轻快的
    • D. 轻盈的
  3. 诗中提到的“稚川”是谁?

    • A. 苏轼
    • B. 王维
    • C. 蔡邕
    • D. 曼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苏轼:李白的诗歌多表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而苏轼则更加注重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轼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