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拟古九首》
时间: 2025-01-11 04:56: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窠养鹤发,及与唐人游。
来孙亦垂白,颇识李崖州。
再逢卢与丁,阅世真东流。
斯人今在亡,未遽掩一丘。
我师吴季子,守节到晚周。
一见春秋末,渺焉不可求。
白话文翻译
在鸡窝旁养着鹤,时常与唐人交游。
来孙也渐渐白发,颇识李崖州。
再次遇见卢和丁,真切感受到世事如东流。
那个人如今已去世,无法掩盖他的坟丘。
我的老师吴季子,守节到晚年周。
一见春秋末,渺小得难以寻求。
注释
- 鸡窠:鸡窝,指家禽的栖息之处。
- 鹤发:白发,常用以形容老年人的状态。
- 李崖州: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或地名,具体指代可参照古籍。
- 东流:比喻时间的流逝或世事的变化。
- 吴季子:指吴子的名号,古人以节操闻名。
- 春秋末:春秋时期末年,历史特指,象征着历史的久远和难以追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苏州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兼具古典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对陶渊明的模仿与致敬,反映了他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友人的怀念。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苏轼经历了诸多政治风波,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交融,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与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诗中的意象如“鸡窠”、“鹤发”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生活的琐碎,也有理想的高远,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诗人在游历中遇见朋友,表达了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连接,同时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脆弱。尤其是“斯人今在亡,未遽掩一丘”一句,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哀悼与对生命短暂的沉思,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借古抒怀,蕴含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深厚底蕴和高超技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鸡窠养鹤发:以鸡窝比喻平凡的生活,鹤发则象征老年,展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脱。
- 及与唐人游:表达与历史人物的交往,赋予生活以诗意。
- 来孙亦垂白:描绘身边友人的变化,唤起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阅世真东流:感叹世事如水般流逝,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 斯人今在亡:哀悼已故的友人,突显生命的脆弱。
- 未遽掩一丘:意味着即便逝去,依然在心中留存。
- 我师吴季子:提到自己的老师,表达对道德情操的敬仰。
- 守节到晚周:强调坚守节操的人生追求。
- 一见春秋末:历史的久远与个人追求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鸡窠”与“鹤发”的对比,展示人生态度。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时间与世事拟人化,使其更具情感色彩。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怀念友人与哲理思考,展现了对生命、时间与道德的深切理解,表达了苏轼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窠:象征平凡与琐碎。
- 鹤发:象征老年与智慧。
- 东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鸡窠”指的是什么?
- A. 鸭子窝
- B. 鸡窝
- C. 鹤巢
- D. 兔子窝
-
“斯人今在亡”中的“斯人”指的是谁?
- A. 苏轼本人
- B. 友人
- C. 吴季子
- D. 唐人
-
诗中提及的“吴季子”是指谁?
- A. 一个隐士
- B. 苏轼的老师
- C. 一个历史人物
- D. 一位诗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与陶渊明的作品,前者更为豪放,后者更显恬淡。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评析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