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客杨隑
作者: 王翰 〔元代〕
杨隑逢九日,寂寞倍思家。
俗士不解饮,浊醪何处赊。
空山悲落帽,短鬓懒簪花。
不见南来雁,新愁未有涯。
白话文翻译:
杨隑在重阳节时,感到特别寂寞,更加思念家乡。
世俗的人不懂得饮酒的乐趣,浑浊的酒在哪里可以借来呢?
空山中我悲伤地落下了帽子,短发懒得插花。
不见南飞的大雁,新愁似乎没有尽头。
注释:
- 杨隑:诗人名字。
- 九日:指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
- 俗士:指普通人,俗气的人。
- 浊醪:指混浊的酒。
- 空山:指空旷的山中,表示孤寂。
- 落帽:表示因悲伤而失意。
- 短鬓:短发,表示作者的轻松与随意。
- 南来雁:指从南方来的大雁,象征游子思乡。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长寿与吉祥,习俗包括登高、饮菊花酒等。
- 思乡情:在古代诗词中,游子思乡常常成为主题,尤其在节日时更为明显。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翰,元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感受。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表达了游子在节日里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九日客杨隑》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游子在重阳节时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的开头“杨隑逢九日,寂寞倍思家”便直抒胸臆,清晰地展示了诗人因节日而加重的思乡情感。接下来的“俗士不解饮,浊醪何处赊”则表现了诗人与世俗之间的隔阂,传统节日的欢愉在他眼中变得无从享受,反而是孤独的煎熬。在“空山悲落帽,短鬓懒簪花”中,诗人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中,帽子落下似乎是悲伤的象征,短发则表现了他对节日的漠然。最后一句“不见南来雁,新愁未有涯”则以鸿雁为意象,进一步强调了思乡的情绪,暗示了愁苦的无尽。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情感的层次递进,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心中的孤独与失落。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杨隑逢九日,寂寞倍思家。”:重阳节,游子倍感孤寂,思念家乡更加深重。
- “俗士不解饮,浊醪何处赊。”:世俗之人不懂得饮酒的乐趣,混浊的酒又何处可得?
- “空山悲落帽,短鬓懒簪花。”:在空山中,因悲伤而失去帽子,短发也懒得插花,表现出对节日的抵触。
- “不见南来雁,新愁未有涯。”:没有南飞的大雁,思乡的新愁似乎无止境。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寂寞倍思家”和“俗士不解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空山”、“南来雁”等意象,表现了孤独和思乡的主题。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反映了人们在节日时对故乡的眷恋。
意象分析:
- 空山:象征孤独与寂寞,暗示作者身处自然却感到内心的空虚。
- 南来雁:象征游子思乡的情感,雁的迁徙也代表着离别与归期的渴望。
- 浊醪:代表节日的饮酒文化,但在诗中却显得无趣,反衬出作者的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重阳节
- D. 春节
-
诗中的“空山”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孤独与寂寞
- C. 自然的美丽
- D. 乡愁
-
“不见南来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喜悦
- D. 绝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情感,但更多地反映了战乱时期的苦楚与离别。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王翰的《九日客杨隑》在情感层次上有相似之处,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翰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王翰诗词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王翰及其作品的风格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