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信东山屐,寻幽到翠微。
白云空野树,红叶恋斜晖。
岸落潮初满,天寒雁未归。
风尘江海遍,不上野人衣。
白话文翻译:
偶然相信东山的木屐,寻幽来到翠微之处。
白云在空旷的野地和树木间游荡,红叶在斜晖中依依不舍。
潮水初满,岸边的潮水刚刚退去,天寒地冻,大雁尚未归来。
风尘遍布江海,不再穿上乡野人的衣服。
注释:
- 屐:木屐,一种传统的鞋子,通常由木材制成。
-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色或景致,这里指幽静的环境。
- 斜晖:夕阳的余晖,指日落时分的光线。
- 岸落潮初满:指潮水刚刚涨满的时刻,描绘自然景象。
- 天寒雁未归:天冷了,候鸟尚未归来,暗示时节的变迁。
- 风尘江海遍:形容江湖风尘广布,指旅途的艰辛与远离故乡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翰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王翰游览东山时,表达了他在自然景色中的感受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乡土情感的追忆。
诗歌鉴赏:
《晚眺次林公伟韵》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人在东山游览时,偶然穿上木屐,感受到自然的幽静与美好。首句通过“偶信”二字,传达出一种轻松随意的心态,似乎是被美好的自然景致所吸引。接下来的描写中,白云、野树、红叶等意象交织成一幅和谐自然画,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腻观察。
而后几句则转向描绘时节的变迁,潮水的涨落和归雁的迟归,透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风尘江海遍,不上野人衣”,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推向更深的哲理思考:面对浩瀚的江海和风尘,乡野的衣服似乎已不再适合自己,暗含了对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反思。这首诗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意象,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信东山屐:偶然相信东山的木屐,表达出一种轻松随意的心态。
- 寻幽到翠微:寻幽探秘,抵达青翠的山岭,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美的情感。
- 白云空野树:白云飘浮在空旷的野外,与树木相映成趣,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
- 红叶恋斜晖:红叶在夕阳的余晖中依依不舍,传达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眷恋。
- 岸落潮初满:潮水刚刚涨满,暗示着自然的变化与无常。
- 天寒雁未归:寒冷的天气里,候鸟尚未归来,暗示着季节的变迁。
- 风尘江海遍:风尘满布江海,描绘了一幅壮阔的旅途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不上野人衣:不再穿上乡野人的衣服,反映出诗人对自我身份的思考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通过“白云”、“红叶”等意象传达情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如“红叶恋斜晖”,使景物生动起来。
- 对仗:前后句对称,使诗句更加工整有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东山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自然中寻找归属与自我认同的心理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山:象征着自然与宁静的归处。
- 白云:代表着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
- 红叶: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的瞬间。
- 潮水:象征生命的循环与变迁。
- 雁:象征归属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偶信东山屐”中的“屐”指的是什么? a) 皮鞋
b) 木屐
c) 靴子
d) 拖鞋 -
诗中“红叶恋斜晖”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珍惜
b) 对自然的厌恶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
诗的最后一句“风尘江海遍,不上野人衣”意指什么? a) 诗人感到孤独
b) 诗人向往乡村生活
c) 诗人追求自由
d) 诗人希望旅行
答案:
- b) 木屐
- a) 对时间的珍惜
- a) 诗人感到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王翰 vs. 王之涣:两位诗人都擅长描绘自然,但王翰的诗更加细腻,情感更为深邃,而王之涣则更倾向于豪放,展现壮阔的景象。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翰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