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僧室画山水》

时间: 2025-01-26 00:11:00

画精禅室冷,方暑久徘徊。

不尽林端雪,长青石上苔。

心闲对岩岫,目净失尘埃。

坐久清风于,疑从翠涧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僧室画山水
作者: 司马光

画精禅室冷,方暑久徘徊。
不尽林端雪,长青石上苔。
心闲对岩岫,目净失尘埃。
坐久清风于,疑从翠涧来。


白话文翻译

这幅画描绘了幽静的禅室,虽是盛夏但仍然显得冷清。我在这里徘徊已久,眼前的景色如同林间的雪一般洁白,长青的苔藓覆盖在石头上。心中悠然自得,面对高耸的山岫,眼睛清澈无尘。坐久了,清风徐来,仿佛是从翠绿的山涧中吹来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画精:精美的画作。
  • 禅室:指僧人修行的房间。
  • 方暑:正值炎热的夏季。
  • 不尽:无尽,指景色的持久性。
  • 林端雪:形容山林的白雪景象。
  • 长青:常年青翠。
  • 岩岫:高耸的山峰。
  • 失尘埃:指心境清净,没有尘世的烦扰。
  • 清风于:清风吹拂。

典故解析

  •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禅室”、“清风”等意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禅修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修身养性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及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致力于史学研究,强调历史的教训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他的诗词多以景物抒怀,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观僧室画山水》创作于司马光隐居之际,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繁忙的政务中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山水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描写了禅室的冷清,强调了“方暑”的对比,突显出禅室的幽静与清凉。接着,诗人继续描绘眼前的景色,生动地刻画出山林的雪景和长青的苔藓,展现出自然的纯净与美丽。

在“心闲对岩岫,目净失尘埃”一句中,诗人表达了面对自然时的心灵解脱,心灵的宁静使他忘却了世俗的纷扰。最后几句“坐久清风于,疑从翠涧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清风仿佛是从翠绿的山涧中徐徐吹来,带走了心中的杂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内心平和的追求。诗中所传达的禅意,使人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画精禅室冷:禅室的画作精美,但室内却显得冷清,暗示了此处的寂静。
  2. 方暑久徘徊:正值盛夏,诗人却在此徘徊,感受到与外界炎热的对比。
  3. 不尽林端雪:描绘了林间雪的景象,象征着清新与纯净。
  4. 长青石上苔:长青的苔藓生长在石头上,突出自然的生命力。
  5. 心闲对岩岫:心情悠闲,面对高耸的岩石与山峰,感到宁静。
  6. 目净失尘埃:眼睛清澈,心境无尘,象征着内心的清净。
  7. 坐久清风于:久坐之后,清风徐来,带来一丝凉意。
  8. 疑从翠涧来:清风似乎是从翠绿的山涧中吹来的,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自然景色与心境联系,营造出一种超脱的氛围。
  • 对仗:如“心闲对岩岫,目净失尘埃”,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将清风拟人化,仿佛有生命般从山涧中而来,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内心平和的情感。通过描述山水画的清幽,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禅室:象征着清静、修行的场所。
  • 山水:代表自然的景致,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清风: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清澈。
  • 苔藓: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方暑”是什么意思? A. 盛夏
    B. 严冬
    C. 春天

  2.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A. 描绘山水画
    B. 写信给朋友
    C. 参加聚会

  3. “心闲对岩岫”中“心闲”的意思是? A. 心情忧郁
    B. 心情平静
    C. 心情烦躁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临安邸》:林升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的作品更为奔放,而司马光的诗则更显宁静与内敛。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现自然景色时,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反映了各自的个性与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多位作者
  • 《宋诗选》 - 多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