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

时间: 2025-01-11 12:38:40

系匏两相忆,极目十余城。

积潦干斗极,山河皆夜明。

白璧按剑起,朱弦流水声。

乖逢四时尔,木石了无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
作者:黄庭坚
系匏两相忆,极目十余城。
积潦干斗极,山河皆夜明。
白璧按剑起,朱弦流水声。
乖逢四时尔,木石了无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郑王台上所感受到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两人之间的思念,目光远眺十多座城池。积水退去,水面平静,山河在夜色中闪烁着光亮。白玉似的宝剑已准备好拔出,朱红色的弦乐声在水流中响起。四季交替,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如木石般冷漠无情。

注释

  • 系匏:意指用葫芦缠绕的思念,表达相互的怀念。
  • 极目十余城:远望十多座城池,表现视野的开阔和思念的深远。
  • 积潦:指积水,象征着经历的种种。
  • 白璧:白色的美玉,象征高洁和珍贵。
  • 朱弦:指红色的弦,通常指古琴,富有音乐的意象。
  • 乖逢四时尔:意指与四季的变化相遇,表现时间的流逝。
  • 木石了无情:木与石都没有情感,暗示人与自然的冷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尤其是在诗歌和书法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黄庭坚游览郑王台时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四季流转的感慨。诗中交织着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次韵刘景文登郑王台见思五首》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全诗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开始,诗人通过“系匏两相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给人一种感伤而又温暖的情感体验。接下来,诗中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观,通过“极目十余城”展示了作者的视野与心境的宽广,仿佛一切都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积潦干斗极,山河皆夜明”,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明亮的夜晚,似乎所有的纷扰都被留下,只有清澈的心灵得以与自然对话。诗人用“白璧按剑起”与“朱弦流水声”相结合,表现了内心的澎湃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既有剑的刚毅,又有音乐的柔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乖逢四时尔,木石了无情”则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们在四季变迁中的孤独与无情。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黄庭坚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系匏两相忆:用葫芦系在一起,象征着彼此的思念。
  2. 极目十余城:远望十多座城池,表明思绪的浩渺。
  3. 积潦干斗极:积水已干,象征着困扰的消散。
  4. 山河皆夜明:山河在夜色中闪烁,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5. 白璧按剑起:白玉宝剑准备拔出,象征着遇到挑战的勇气。
  6. 朱弦流水声:红色弦乐伴随着水流声,传递出音乐的悠扬。
  7. 乖逢四时尔:与四季交替相遇,反映时间的流逝。
  8. 木石了无情:木与石无情,强调人与自然的冷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系葫芦,体现情感的深厚。
  • 对仗:如“白璧按剑”“朱弦流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对人生与自然的哲理进行了思考。通过细致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友情与思念。
  • 白璧:象征纯洁与高尚。
  • 朱弦:象征音乐与情感的流动。
  • 木石:象征冷漠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系匏两相忆”中的“匏”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葫芦
    • C. 一种植物
  2. “白璧按剑起”中的“白璧”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高洁
    • C. 财富
  3. 诗中的“四时”是指哪种变化?

    • A. 人生
    • B. 四季
    • C. 情感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黄庭坚的作品与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分析他们对自然、友情的不同表达方式。例如,李白的豪放与黄庭坚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各自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