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

时间: 2024-09-19 22:03:32

头白书林二十年,印章今领晋山川。

紫参可掘宜包贡,青铁无多莫铸钱。

劝课农桑诚有道,折冲樽俎不临边。

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
作者:黄庭坚 〔宋代〕

头白书林二十年,
印章今领晋山川。
紫参可掘宜包贡,
青铁无多莫铸钱。
劝课农桑诚有道,
折冲樽俎不临边。
要知使者功多少,
看取春郊处处田。

白话文翻译:

作者在书林中已经度过了二十年,今天终于领到了去晋地的印章。关于紫参的种植,应该包好贡品;而青铁资源不多,最好不要铸造钱币。劝导大家认真耕作和桑蚕生产是有道理的,虽然不在宴会中功劳显赫,但也值得尊重。要想知道使者的功劳有多少,就要看春天田野里的丰收。

注释:

  • 头白:白发,指年纪大了。
  • 书林:书籍的树林,隐喻学术界或书籍的世界。
  • 印章:指任命的印信,表示作者的官职。
  • 紫参:一种药材,生长在特定地区。
  • 青铁:指铁矿,青色的铁矿石。
  • 折冲:用来形容与人交涉或应对矛盾的能力。
  • 樽俎:酒器和祭器,指宴会中的食物和酒。
  • 春郊:春天的郊野,象征着丰收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黄”派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书法和深邃的诗歌著称。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受到了李白、杜甫的影响,尤擅长咏怀抒情,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是黄庭坚为朋友顾子敦即将赴河东任职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仕途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耕作与贡品,显示了作者对农事的重视与官员责任的理解。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开篇便以“头白”引入,便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的成长,书林二十年的经历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学识与才能的积累。接下来的几句提到“紫参”和“青铁”,不仅是对物质的考虑,更是对官职与责任的审视,提醒去官者要关注民生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劝课农桑诚有道”一句,显示了诗人对农业的重要性和对民生的关心,反映出宋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同时,“折冲樽俎不临边”表达了诗人对高官厚禄的淡泊追求,强调了实际贡献的重要性。最后一句“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则是对友人的寄语,劝诫其关注实际成效,以田地的丰收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种对生活的务实态度,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头白书林二十年:表达了诗人年岁已高,经历丰富。
  2. 印章今领晋山川:获得了赴任的机会,心中充满期待。
  3. 紫参可掘宜包贡:提到紫参的种植,暗示对贡品的重视。
  4. 青铁无多莫铸钱:提醒要节约资源,理智对待财富。
  5. 劝课农桑诚有道:倡导重视农业生产,体现民生关怀。
  6. 折冲樽俎不临边:强调功劳不在宴会之上,而在于实际贡献。
  7. 要知使者功多少:询问成功的标准。
  8. 看取春郊处处田:以丰收作为评判,使者的成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紫参可掘,青铁无多”,此类对仗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比喻:用“春郊处处田”象征丰收与成就。
  • 反讽:在“折冲樽俎不临边”中,表现出对官场浮华的讽刺。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友人的祝福,强调了对社会责任的关注与务实的态度,融入了对农业与民生的深刻理解,体现了黄庭坚作为一个文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头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智慧的积累。
  • 紫参:代表着自然资源与生机。
  • 青铁:象征财富和资源的稀缺。
  • 春郊:象征着希望、丰收的季节,代表着未来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青铁”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铁矿
    B. 青色的铜矿
    C. 青色的金属
    D. 青色的铅

  2. 在诗中,诗人提到的“劝课农桑”强调了什么? A. 重视商业
    B. 重视农业
    C. 重视文化
    D. 重视教育

  3. “头白书林”中“头白”指的是什么? A. 年轻
    B. 年长
    C. 学识
    D. 财富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黄庭坚的诗相比,杜甫的诗更加直接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黄庭坚则更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与务实态度。

    解读:两位诗人都关心社会与民生,但黄庭坚的写法更为含蓄,通过对话的方式传达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农业的重视,而杜甫则以情感渲染为主,直白而真切地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