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陀岩颂》

时间: 2025-01-11 11:15:58

修罗身量等须弥,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八万魔军皆解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修罗身量等须弥,
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
八万魔军皆解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罗的身形如须弥山般巨大,进入藕丝的孔洞中逃避追击。补陀岩下没有人愿意战斗,八万魔军也纷纷解甲而退。

注释:

字词注释:

  • 修罗: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祇,常被视为战斗和争斗的象征。
  • 须弥:指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象征着高大和巍峨。
  • 藕丝孔:比喻用来逃避追击的隐秘通道。
  • 补陀岩:佛教中传说的圣地,象征着宁静和解脱。
  • 魔军:指邪恶的力量或敌对的势力。
  • 解甲:比喻停止战斗,放下武器。

典故解析:

  • 补陀岩:在佛教文化中,补陀岩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与慈悲与解脱相关联。这里指的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魁,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诗风清新俊逸,善于用典,常以山水、佛教及人生态度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正值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入研究和个人心灵的反思阶段。通过诗歌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补陀岩颂》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中将修罗的巨大身形与须弥山相提并论,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冲突。修罗的形象不仅仅是古代神话的再现,更是对人性中贪婪、争斗的隐喻。通过“入藕丝孔逃追北”,黄庭坚描绘了一个逃避现实、寻求安宁的愿望,藕丝孔象征着隐秘和非凡的生存智慧。

“补陀岩下不战人”则表明,在一种超然的境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是无意义的。这里的补陀岩不仅是地理的名词,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诗中提到的“八万魔军皆解甲”,更是对纷争的彻底否定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内心的冲突与宁静的对立,表达了对人性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修罗身量等须弥:将修罗的身形与须弥山相提并论,强调其庞大,暗示了内心的压迫感。
  • 入藕丝孔逃追北:利用“藕丝孔”这一意象,表达了逃避纷争和追求内心安宁的愿望。
  • 补陀岩下不战人:强调宁静的境界,暗示在这样的地方人们不再争斗。
  • 八万魔军皆解甲:象征着对抗邪恶的力量最终选择放弃,体现出一种解脱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罗比作须弥山,强调其庞大和威严。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运用修罗、补陀岩、魔军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内心的斗争与对平静的向往,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追求,体现了佛教思想中对解脱的渴望和对人性深处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修罗:象征争斗与痛苦。
  • 须弥山:象征高大与伟岸,代表内心的斗争。
  • 藕丝孔:象征逃避与隐秘的通道。
  • 补陀岩:象征宁静、解脱。
  • 魔军:象征邪恶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修罗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和平
    B. 争斗
    C. 安宁
    D. 智慧

  2. 补陀岩下的状态是什么? A. 战斗
    B. 宁静
    C. 混乱
    D. 逃避

  3. “八万魔军皆解甲”意指什么? A. 继续战斗
    B. 选择和平
    C. 逃避现实
    D. 战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补陀岩颂》与王维的《送别》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王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黄庭坚则集中于内心的斗争与解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