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筠庄苏粹之以诗见贻次韵答之二首》
时间: 2025-01-22 06:44: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尺茅茨老竹林,
细偿南北故园心。
一溪止水清涵月,
三日行云薄酿霖。
归计欲成犹恨晚,
醉愁无赖正伤今。
唤回柏子香中梦,
屋角秋声乱翠阴。
白话文翻译:
在八尺高的茅草屋前,老竹林在微风中摇曳,
我细细品味南北的故乡情怀。
一条小溪的静水,清澈地映照着明月,
三天中的行云,轻轻地带来几丝细雨。
归家的计划虽然已经形成,却仍然觉得晚了,
醉酒和愁苦无情地折磨着我此时此刻。
我想唤回那柏树下香气四溢的梦,
而屋角传来的秋声,打乱了翠绿的阴影。
注释:
- 八尺:指茅草屋的高度,八尺约合两米多,形容屋子不高。
- 茅茨:用茅草盖成的屋顶。
- 细偿:细致地品味。
- 南北故园心:指对南北故乡的思念之情。
- 止水:静止的水面。
- 涵月:水面清澈,月影倒映在水中。
- 薄酿霖:轻柔的雨水,像是酿成的细雨。
- 柏子:指柏树,香气宜人。
- 秋声:秋天的声音,多指风声或落叶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柏子”是一种常见的树木,象征着长寿与坚毅。“秋声”则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作者初归故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归家的期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愁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李弥逊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体悟。开头以“八尺茅茨老竹林”描绘出一个清幽的乡村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舒适。接着,通过“细偿南北故园心”,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仿佛每一片叶子、每一阵风都在诉说着往日的回忆。
接下来的描写中,“一溪止水清涵月”,通过水面反射的明月,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安宁。然而,随着“归计欲成犹恨晚”,诗人开始流露出对归家的期盼与焦虑。此处的“晚”不仅指时间的推移,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中,诗人将醉酒与愁苦结合,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困扰。最后以“屋角秋声乱翠阴”结束,带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常。这种情感的深邃,配合优美的自然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八尺茅茨老竹林:描绘乡村的宁静环境,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细偿南北故园心: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回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怀旧情感。
- 一溪止水清涵月:通过自然景色展现内心的宁静。
- 三日行云薄酿霖:用云和雨的细腻描写,增强了诗的意境。
- 归计欲成犹恨晚:流露出归家的迫切与时间的无情。
- 醉愁无赖正伤今:表现出生活的苦涩与无奈。
- 唤回柏子香中梦: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追求。
- 屋角秋声乱翠阴:用秋声作为结尾,增添了诗的悲凉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醉愁无赖”,将愁苦比作一种无法摆脱的状态。
- 拟人:如“秋声”,让秋天的声音具有了生命的特质。
- 对仗:如“归计欲成犹恨晚”,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茅草:象征着乡村的朴素与自然。
- 竹林:常常代表着高洁、坚韧的品格。
- 清水: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纯洁。
- 明月:通常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 秋声: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八尺茅茨”指的是什么? A. 高大的竹子
B. 茅草屋
C. 河流 -
“归计欲成犹恨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归家希望的渴望与焦虑
C. 对生活的满足 -
“唤回柏子香中梦”中的“柏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美好的回忆
C. 一种饮料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弥逊的作品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加强调对家国的忧虑,而李弥逊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李弥逊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