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对月》
时间: 2025-01-22 22:41: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池上对月》
作者:李弥逊 〔宋代〕
卷芦吹散一空云,
天面明金挂侧盆。
竹柏疏阴浮藻荇,
山河清影落乾坤。
习家池上酒初漉,
越女溪边花正繁。
我醉欲眠归未得,
纷纷身外不须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芦苇被风吹动,云彩飘散一片空阔,天空中明亮的月亮像挂在一只侧盆上的金子。竹子和柏树在稀疏的阴影下,水面上浮着藻类和水草,清澈的山河影子映照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在习家池边,刚刚酿好的美酒;在越女溪边,花朵正盛开。我喝醉了,想要回家却未能如愿,纷扰的外物我不再去计较。
注释
字词注释:
- 卷芦:指芦苇,卷曲的芦苇被风吹动。
- 明金:明亮的金色,指的是月亮。
- 竹柏:竹子和柏树,常用于形容清幽的环境。
- 藻荇:水中的植物,指浮游的藻类和水草。
- 习家:指习家池,可能与习姓有关。
- 越女:指越地的女子,暗指江南的美丽女子。
- 漉:过滤、酿造的意思,指酒刚酿好的状态。
- 纷纷:纷乱的样子,形容外界的杂念。
典故解析:
- “越女”一词,可能与《越女剑》有关,传说中的越地美女,象征着温婉与聪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仲明,号梦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当时的赞誉。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诗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着周围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生活的陶醉和对世俗烦恼的淡然。
诗歌鉴赏
《池上对月》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诗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全诗构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诗人通过描绘芦苇、月亮、竹柏等自然元素,传达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首联“卷芦吹散一空云,天面明金挂侧盆”中,卷芦的摇曳与云朵的飘散,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而“天面明金”则形象地勾勒出月亮的明亮,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中间部分“竹柏疏阴浮藻荇,山河清影落乾坤”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清幽的气氛,竹柏的阴影与水中的清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图景。在这个图景中,诗人似乎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永恒。
最后的两句转向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醉酒想归却未能如愿的无奈与洒脱。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对世俗烦恼的超然,给人以深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芦吹散一空云:描绘芦苇随风摇曳,云彩散去,象征清新自然的环境。
- 天面明金挂侧盆:月亮明亮如金,形象地表现出夜空的美丽。
- 竹柏疏阴浮藻荇:竹子和柏树的稀疏阴影,水面上漂浮着藻草,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山河清影落乾坤:山水的清影投射在广阔的天地间,传递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习家池上酒初漉:习家池边刚酿好的酒,暗示生活的乐趣。
- 越女溪边花正繁:越女溪边花开正盛,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 我醉欲眠归未得:诗人陶醉于美景,但想归而未能,流露出一种无奈。
- 纷纷身外不须论:对外界纷扰的洒脱态度,表示不再计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明金,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在繁忙世俗中保持内心宁静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苇:象征自然的纯净与生命力。
- 明月:代表希望与美好,象征着诗人的理想。
- 竹柏:体现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
- 酒:象征生活中的乐趣与放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自然元素有哪些? A. 花
B. 月亮
C. 河流
D. 竹子 -
诗人对外界纷扰的态度是什么?
A. 忧虑
B. 洒脱
C. 愤怒
D. 忍耐 -
诗中的“越女”指的是什么?
A. 一个地方
B. 一个历史人物
C. 美丽的女子
D. 一种花
答案:
- B, D(月亮和竹子)
- B(洒脱)
- C(美丽的女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清幽,但更侧重于孤寂的心境;而李弥逊的《池上对月》则在宁静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愉悦与洒脱,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弥逊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