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城
晋代衣冠空薜萝,
石城埤堄尚娥娥。
镇雄江汉山增险,
藩撤孙吴水不波。
混一方知臣力瘁,
忧危孰料女戎多。
废兴堪下千秋泪,
若问浮名心已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晋代的衣冠已空,只有薜萝在蔓延。石城的水面上,依旧映衬着美丽的月光。镇雄的江汉山脉愈加险峻,孙吴的水面却依然平静。治理一方的臣子辛劳至极,忧虑危险的事物,谁能料到女戎的数量如此之多?对于兴废,历史长河中泪水千行,只问浮华的名声,内心却已无所依恋。
注释:
- 薜萝:一种藤本植物,常用作比喻,象征着荒凉与失落。
- 埤堄:古代水边的堤防,这里描绘了石城水面的美丽。
- 镇雄:地名,古代指代某个地方的险峻。
- 孙吴:指三国时期的吴国,意指历史上的政治局势。
- 女戎:指代北方民族,暗指外族入侵的威胁。
- 浮名:虚假的名声或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莲,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风常带有忧国忧民之情。他的作品多展现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石城》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石城的景象,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无奈与对未来的忧虑。诗中反映了对政权更迭、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
诗歌鉴赏:
《石城》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邃的诗。李莲通过对石城的描绘,表现了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困扰的忧虑。诗中“晋代衣冠空薜萝”开篇即以清冷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沧桑感,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已然消逝,留下的只是荒凉的景象。
“镇雄江汉山增险,藩撤孙吴水不波”描绘了自然环境的险峻与历史的平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政局变迁的隐喻,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思。
诗的后半部分,李莲通过“混一方知臣力瘁,忧危孰料女戎多”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担忧,尤其是外族的威胁。诗人感受到治理国家的艰难与无奈,忧虑着国事的危机与未来的方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李莲对历史的思考、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名声的反思,令人感受到一种悲凉的历史感与对未来的无能为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晋代衣冠空薜萝”:描绘晋代的繁华已逝,留下的是荒凉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怀古情怀。
- “石城埤堄尚娥娥”:石城的美丽依旧,反衬出历史的沧桑。
- “镇雄江汉山增险”:镇雄的地理环境愈加险峻,暗含对当下局势的警惕。
- “藩撤孙吴水不波”:政治局势的变化,带来水面平静的表象,反映出内心的波动。
- “混一方知臣力瘁”:治理国家的臣子,为国操劳,感到身心俱疲。
- “忧危孰料女戎多”:对外族入侵的担忧,体现了历史的危机感。
- “废兴堪下千秋泪”:历史的兴废与个人命运交织,感叹岁月流逝。
- “若问浮名心已磨”:询问浮名,内心已经被磨平,反映出对名利的厌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废兴”和“千秋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薜萝”象征荒凉,展示出历史的变迁。
- 拟人:将历史与个人情感结合,使得情感更加深切。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名声与内心感受的反思,传达出一种悲凉而又沉重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薜萝:象征着衰败与失落,形成与历史辉煌的鲜明对照。
- 石城:代表着历史的遗迹,既是美丽的象征,也承载了过往的记忆。
- 江汉山:象征自然的险峻,与历史的变迁形成对比。
- 女戎:代表外族的威胁,暗示着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莲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汉代
- B. 唐代
- C. 清代
- D. 宋代
-
诗中的“薜萝”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荒凉
- C. 安宁
- D. 和平
-
“镇雄江汉山增险”中的“增险”指的是:
- A. 地理环境的变化
- B. 人民的生活
- C. 政治的稳定
- D. 文化的繁荣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个人名利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莲的《石城》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李莲更加强调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反思,而杜甫则通过描绘时局的动荡来传递对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莲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全书》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