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妙义传天台,迷云净如扫。
初终虽五时,修短自三草。
结隐非此峰,获藏亦珍宝。
秋来月正圆,独照松已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深刻的佛教哲学,意指高深的道理传至天台山,迷雾如同被一扫而空。时间的初终虽有五轮变化,但修行的长短却在于个人的努力。隐居并非只在这座山峰,获得的深藏智慧也是无价之宝。秋天来临,明月正圆,孤独地照耀着已然苍老的松树。
注释:
- 妙义:深奥的道理。
- 天台:指天台山,著名的佛教圣地。
- 迷云净如扫:比喻迷惑的状态被清除。
- 初终:开始到结束。
- 五时:指佛教的五个时段,可能指佛教的教义发展。
- 三草:指三种草药,这里用来比喻修行的长短。
- 结隐:隐居生活。
- 峰:山峰。
- 获藏:获取并珍藏。
- 秋来月正圆:秋天的月亮最为圆满,象征完美与宁静。
- 松已老:老松树,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沉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拯,宋代诗人,精于古典诗词,擅长描绘自然山水与哲理思考,常在诗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佛教哲学。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宗教院,反映了诗人在山中隐居的生活与对佛教教义的思考。诗人在深山中体悟自然与生命的哲理,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破山八咏·宗教院》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诗中以天台山这一佛教圣地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道理的思考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妙义传天台”即表明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推崇,接着“迷云净如扫”则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过程中迷惑的消散,这种迷雾的消散,隐喻着修行者在智慧上的获得。接下来的两句提到的时间变化与修行的长短,强调了修行的自主性与内心的坚持。最后两句通过描绘秋天的圆月与老松,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沉淀,传达出一种淡然的态度,似乎在告诉人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修行与领悟才是最为重要的。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妙义传天台:高深的道理在天台山流传,表明对佛教教义的崇尚。
- 迷云净如扫:比喻在修行中迷雾被清除,获得明悟。
- 初终虽五时: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的规律,但修行的深浅在于自我。
- 修短自三草:修行的长短与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
- 结隐非此峰:隐居并不局限于此山,强调内心的归隐。
- 获藏亦珍宝:获得的智慧与理解是无价之宝。
- 秋来月正圆:秋天的月亮象征着圆满与宁静。
- 独照松已老:老松树象征着岁月的积淀,带有沉思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迷雾比作内心的困惑,清扫则是自我修行的结果。
- 拟人:秋月似乎在照耀老松,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
- 对仗:如“初终”和“修短”,展现了语言的工整与韵律。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隐喻与自然景象,表达了修行的重要性与内心的宁静,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天台: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精神的归宿。
- 迷云:代表着人内心的困惑与迷茫。
- 月与松:月亮象征着圆满与宁静,松树则象征着坚韧与岁月的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 C. 战争
-
“迷云净如扫”中的“迷云”比喻什么?
- A. 外界的迷惑
- B. 内心的困惑
- C. 自然现象
-
诗中提到的“老松”象征什么?
- A. 年龄
- B. 坚韧与岁月
- C.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鹿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对比王维的《鹿柴》,两者都以自然景象传达哲理,但王维的诗更多表现出孤独与宁静,而刘拯则强调修行与内心的觉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