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5-01-27 04:15:11

东扬不用占星婺。

是家有、真贤孺。

曾隔兵戈遥海路。

合州城外,雷阳驿畔,多少仳离处。

千山万水归来喜。

看膝下、人如树。

但得朱颜能久驻。

蟠桃花发,蓬莱水浅,谁道流年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东扬不用占星婺。
是家有真贤孺。
曾隔兵戈遥海路。
合州城外,雷阳驿畔,多少仳离处。
千山万水归来喜。
看膝下人如树。
但得朱颜能久驻。
蟠桃花发,蓬莱水浅,谁道流年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幸福团圆的渴望与珍惜。诗人认为在家庭中有贤良淑德的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无需通过占卜星象来预测未来。尽管曾经经历过战争与分离,遥远的海路阻隔了彼此的相聚,但如今回到故乡,总算可以与心爱的人团聚。在这片山水之间,看着身边的人如同参天大树般坚固,愿意让她容颜常驻。蟠桃花在盛开,蓬莱的水面也变得浅薄,谁能说得上岁月的流逝呢?

注释:

  • 占星婺: 占星术中用来预测未来的星象,婺星即指金星,象征着吉祥。
  • 贤孺: 贤良的女子,这里指诗人的爱人或家庭成员。
  • 兵戈: 指战争和冲突,表明曾经历过的动荡。
  • 合州: 地名,位于今天的中国四川省。
  • 雷阳驿: 可能是指一个驿站,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仳离: 离散,指夫妻或恋人分离的状态。
  • 膝下人: 指子女,表达对后代的欣慰和骄傲。
  • 朱颜: 红润的面容,象征着青春和美丽。
  • 蟠桃花: 传说中仙桃,象征着长寿和美好。
  • 蓬莱水: 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640-约1720),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词风清新,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时,诗人借鉴个人经历表达对家庭团圆的期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庭与和平生活的珍视。

诗歌鉴赏:

《青玉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家庭、爱与团圆的深切思考。开篇即以“东扬”引出,意指生活在动荡的年代中,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不再依赖占星术,而是更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诗中“千山万水归来喜”描绘了长途跋涉后重回家园的喜悦,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尤其是“看膝下人如树”,通过比喻将子女的成长与大树相提并论,彰显了教育和亲情的深厚。最后一句“谁道流年度”则是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但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家庭团聚的温馨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共鸣,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扬不用占星婺: 指在东边的地方生活,不需要占星术来预测未来。
    • 是家有真贤孺: 家庭中有贤良淑德的女子,才是最重要的。
    • 曾隔兵戈遥海路: 过去经历了战争和长途跋涉的阻隔。
    • 合州城外,雷阳驿畔: 具体地点描绘,强调分别的痛苦。
    • 多少仳离处: 表达了分离的无奈与痛苦。
    • 千山万水归来喜: 远道而归,心中充满喜悦。
    • 看膝下人如树: 形象地表达子女的成长与希望。
    • 但得朱颜能久驻: 希望爱人容颜常驻,青春永驻。
    • 蟠桃花发,蓬莱水浅: 仙桃盛开,象征着美好愿望。
    • 谁道流年度: 质疑流逝的时间,反映对岁月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 “看膝下人如树”,将子女比作参天大树,象征着希望和坚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词的音乐感。
    • 拟人: “朱颜能久驻”,赋予容颜以生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庭团圆的渴望与珍惜,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感慨岁月的流逝。情感真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东扬: 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贤孺: 代表家庭中的美德。
  • 千山万水: 代表相聚的艰难与美好。
  • 蟠桃花: 象征青春、长寿与美好期望。
  • 蓬莱水: 代表理想与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本词的作者是? A. 毛泽东
    B. 毛奇龄
    C. 李白
    D. 苏轼

  2. 填空题: “千山万水归来喜”中的“千山万水”主要表达的艰辛与的喜悦。

  3.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蟠桃花”象征着长寿与美好。(对/错)

答案:

  1. B
  2. 归来 喜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如梦令》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青玉案》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前者更多关注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后者则强调家庭与亲情的珍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论与词风》
  • 《毛奇龄研究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