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衡山诗
岩下一老翁,四五年少者。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
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白话文翻译:
在岩石下坐着一位老翁,旁边还有四五个年轻人。
他们是衡山的采药人,路途迷失,粮食也已用尽。
于是他们在岩下休息,正好见面交谈。
一位老人和四五个年轻人,隐士的气息无法分辨。
他们所读的书不是世俗的教诲,他们一定是贤哲之士。
注释:
- 岩下:山岩之下,指的是衡山的环境。
- 老翁:指年长的采药人,象征智慧。
- 四五年少者:年轻人,数量不定,体现了多样性。
- 采药人:以采药为生的人,隐喻追求真理的人。
- 路迷粮亦绝:迷失了方向,食物也用尽,象征困境和无奈。
- 仙隐:隐士,指传说中的超脱于世俗的人物。
- 世教:世俗的教诲,指一般的道德伦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希逸,号逸少,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被誉为“山水诗之祖”。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的时代。作者在衡山采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人间的孤寂,借助老翁与年轻人的对话,反映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衡山诗》通过描绘一位老翁与几位年轻采药人的相遇,展现了衡山的自然景观及其隐士文化。诗的开篇“岩下一老翁”直指画面,老翁的形象既代表着智慧,也象征着对世俗的超脱。四五个年轻人则代表了追求理想和知识的渴望。诗中描述的困境“路迷粮亦绝”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暗示了人生旅途中的迷茫与无助。
在老翁与年轻人的对话中,诗人通过“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推崇,认为真正的智慧和教义不在于世俗的教诲,而在于内心的修炼与领悟。这种思想反映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理念,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对自然的理解。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自然的意象,传达出深邃的哲理,给予读者思考人生、追求理想的启示。谢灵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哲思的场景,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岩下一老翁:开篇直接引入老翁,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氛围。
- 四五年少者:老翁旁边有年轻人,显示出代际之间的交流。
- 衡山采药人:明确了他们的身份,带有隐士的意味。
- 路迷粮亦绝:展现出旅途的艰辛,具有象征意义。
- 遇息岩下坐:在困境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体现人对自然的依赖。
- 正见相对说:描述了他们的交流,象征智慧的传递。
- 一老四五少:强调人数的对比,突显老翁的独特地位。
- 仙隐不可别:隐士与世俗的界限模糊,反映出人生的哲学思考。
- 其书非世教:强调内在的修养和智慧来源于自身的领悟。
- 其人必贤哲:总结出老翁和年轻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具有超脱的思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老翁”与“四五年少者”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隐喻:老翁和年轻人象征着智慧与求知的结合。
- 排比:通过对数量的描写,加强了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智慧的追求。通过对老翁与年轻人的描绘,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智慧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哲学的深意,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修养,而非单纯依赖外在的世俗教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翁:象征智慧与经验,代表着人生的哲理。
- 年轻人:象征求知与理想的渴望。
- 岩石:自然的象征,体现出宁静与坚韧。
- 采药:隐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谢灵运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老翁”象征什么? a) 年龄
b) 智慧与经验
c) 财富
d) 力量 -
诗中描述的困境是什么? a) 迷路和缺粮
b) 失去朋友
c) 生活贫困
d) 身体病痛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智慧的追求
c) 对爱情的思考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c) 谢灵运
- b) 智慧与经验
- a) 迷路和缺粮
- b)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智慧的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谢灵运的《衡山诗》与王维的《终南山》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与隐士生活的结合,但谢灵运更注重对智慧的思考,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词选》
- 《谢灵运与山水诗》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