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宫乱后作》

时间: 2024-09-19 21:23:35

乡人来话乱离情,泪滴残阳问楚荆。

白社已应无故老,

清江依旧绕空城。

高秋军旅齐山树,昔日渔家是野营。

牢落故居灰烬后,黄花紫蔓上墙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渚宫乱后作
作者: 郑谷

乡人来话乱离情,
泪滴残阳问楚荆。
白社已应无故老,
清江依旧绕空城。
高秋军旅齐山树,
昔日渔家是野营。
牢落故居灰烬后,
黄花紫蔓上墙生。

白话文翻译

乡亲们前来诉说战乱后的离愁别绪,泪水滴落在夕阳下,向楚地的荆棘问起往事。白社的人们大概已经无故而老,清江依旧环绕着那座空城。高秋时节,军队在山树间集结,曾经的渔家如今变成了野营。故居已经化作灰烬,墙上却开满了黄花和紫藤。

注释

  • 乡人: 乡村的人,这里指代身边的朋友或邻居。
  • 乱离情: 指因战乱而分离的情感。
  • 白社: 可能指白头社,表示年老的人。
  • 高秋: 高秋指的是深秋,天气渐冷。
  • 故居: 指故乡或曾经居住的地方。
  • 黄花紫蔓: 指墙上生长的野花,象征生命的延续。

典故解析

  • 楚荆: 指楚地与荆地,历史上常用以象征离乱与思乡。
  • 高秋军旅: 提及古代战乱的背景,表现了战乱带来的苦痛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约公元 840—901年),字宗道,号松隐,唐代诗人,生于河南,著名于五言律诗与古体诗,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及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战乱之后,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们因战争而遭受离别之痛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渚宫乱后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离愁与痛苦。诗中以“乡人来话乱离情”开篇,立即引入了情感的核心——战乱带来的离散与悲伤。接着“泪滴残阳问楚荆”,夕阳下的泪水映衬出一种无奈与悲伤,楚地的荆棘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无情。

后面的几句则通过对比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与沧桑。“白社已应无故老”,描绘了年岁渐长,昔日的朋友们已无力再聚。而“清江依旧绕空城”则暗示着尽管城池空寂,江水依旧流淌,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岁月的不变。

最后几句“牢落故居灰烬后,黄花紫蔓上墙生”则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故居已成灰烬,但生命的希望依旧在墙上绽放,表现了尽管经历了战争的摧残,生命依旧顽强。

通过这样的描写,郑谷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悲剧,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乡人来话乱离情: 乡的人们前来诉说因战争而产生的离别之情。
  2. 泪滴残阳问楚荆: 夕阳下,泪水落下,向楚地的荆棘提问,象征着对往事的追忆。
  3. 白社已应无故老: 白头的社友们可能已经因年月而老去,暗示时光的无情。
  4. 清江依旧绕空城: 清澈的江水依然环绕着这座空荡荡的城池,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5. 高秋军旅齐山树: 在高秋时节,军队齐聚在山间树林,表现出战乱的气氛。
  6. 昔日渔家是野营: 过去的渔家变成了野营,象征着生活的变迁。
  7. 牢落故居灰烬后: 故居已化为灰烬,象征着战乱带来的破坏。
  8. 黄花紫蔓上墙生: 墙上开满了黄花和紫藤,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对比故居的破败与墙上生长的花草,突显生命的希望。
  • 象征: 荆棘、江水、墙上的花草均象征着不同的情感与生命的延续。
  • 比喻: “泪滴残阳”用夕阳的意象表现离别的伤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战乱的反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离愁的深切同情,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生命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人: 乡村的亲切感,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温暖。
  • 残阳: 暮色中的太阳,象征着结束与伤感。
  • 清江: 江水的清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不变。
  • 故居: 过去的家,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故土的眷恋。
  • 黄花紫蔓: 生命力的象征,表现出尽管经历了破坏,生命依旧绽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乡人来话乱离情”的意思是:
    A. 乡人来诉说快乐的事情
    B. 乡人来诉说离别的痛苦
    C. 乡人来讨论天气
    答案: B

  2. “清江依旧绕空城”中的“清江”指的是什么?
    A. 一条河流
    B. 乡人
    C. 战争
    答案: A

  3. 诗中的“高秋军旅齐山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秋天的赞美
    B. 对战争的沉重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渚宫乱后作》均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离愁与对故土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现实的直面与痛苦的渲染,而郑谷则通过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细腻的哀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曲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