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曲》

时间: 2025-01-10 18:44:33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支著锦裘。

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部落曲
作者: 高适 〔唐代〕

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支著锦裘。
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象。异族的军队在边塞游荡,代马在秋风中喷着气息。老将军穿着金色的铠甲,阏支(指匈奴)则披着华丽的锦衣。雕刻的长矛上缠绕着豹尾,红色的旗帜上插着狼头。黄昏时分,天山下,鸣笳声让汉朝的使者感到愁苦。


注释

  • 蕃军:指的是边境的外族军队。
  • 傍塞:靠近边塞。
  • 代马:指代替马的骑兵,代指迅捷的马匹。
  • 阏支:古代匈奴的一支部落。
  • 金甲:金色的铠甲。
  • 锦裘:锦缎制的外衣,象征华贵。
  • 雕戈:雕刻精美的戈,古代兵器。
  • 蒙豹尾:用豹尾装饰,象征威武。
  • 红旆:红色的旗帜。
  • 狼头:象征凶猛的图案。
  • 鸣笳:用笳(古代乐器)奏乐,传达信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诗人,北方人,曾任官职,生活在动荡的边塞地区。他的诗歌多描绘边塞生活,表现出对边疆战士的同情与敬意,风格豪放,语言朴实。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动荡之际,汉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频繁。高适的诗歌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士兵的赞美。


诗歌鉴赏

《部落曲》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边塞诗,描绘了战争的气氛和边疆的生活。诗中展现了异族军队的威武,描写了他们的装备和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首句“蕃军傍塞游”将读者迅速带入一个充满紧张气息的场景,体现了边塞的动荡与不安。接下来的描写中,老将军的荣光与匈奴人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

“日暮天山下,鸣笳汉使愁”是诗的高潮部分,夜幕降临,天山的冷峻映衬出使者的忧愁,充分展现了战争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的关切,展现出一种悲壮而又豪迈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蕃军傍塞游:外族军队在边塞游荡,暗示着边境的紧张局势。
  • 代马喷风秋:秋风中,代马快速行驶,表现出一种急迫感。
  • 老将垂金甲:老将军的金甲象征着他的威严与地位。
  • 阏支著锦裘:匈奴的锦衣,显示出他们的奢华与骄横。
  • 雕戈蒙豹尾:装备精良的武器暗示着战斗的残酷和勇猛。
  • 红旆插狼头:象征着敌人的凶狠与侵略性。
  • 日暮天山下:黄昏的天山,给人一种孤独和冷清的感觉。
  • 鸣笳汉使愁:笳声传来,汉使感到忧愁,展现了战争的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军的金甲与锦裘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荣耀。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气势。
  • 意象:通过具体的意象如“雕戈”、“红旆”等,营造出战争的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士兵的悲壮,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蕃军:象征外敌,表现出战争的威胁。
  • 金甲:象征着荣耀与勇气。
  • 锦裘:代表奢华与骄傲。
  • 雕戈:暗示战争的残酷与凶狠。
  • 狼头:象征敌人的侵略性。
  • 鸣笳:传达信息的工具,暗示着战斗的无情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阏支”指的是哪个民族?

    • A. 汉族
    • B. 匈奴
    • C. 藏族
    • D. 满族
  2.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场景是和平的边塞生活。(对/错)

  3. 填空题:诗中的“老将垂金甲”表现出他____的威严。

答案

  1. B
  2. 英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侠客行》

诗词对比

  • 高适的《部落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部落曲》更侧重于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悲壮,而《登鹳雀楼》则表现了对边疆美景的向往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