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田家》
时间: 2024-09-19 21:2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住在东陂的老农,他与我谈起自己隐居于此的生活。虽然鬓发已白,却从未记得日月流逝,山青水秀,每到春天就能辨认时节。门前种的柳树深深地形成了小巷,野谷中的泉水流入池塘。牛儿壮实,每天耕作十亩地,而人则悠闲地打扫着茅草屋。客人来时,给我们倒满清酒,兴致勃勃地吟诵起才子的诗。岩边的窟中藏着鼹鼠,潭边的竹子里隐匿着鸬鹚。村庄里,日落时行人稀少,喝醉后对道路的歧途无所畏惧。今晚我只应该寄宿于此,明天清晨将要与您告别。
注释
- 东陂:指东边的堤岸,特指农田附近的居所。
- 鬓白:白了的鬓发,象征衰老。
- 茅茨:茅草屋,指农家的简陋住所。
- 满酌:斟满酒杯,热情款待的意思。
- 隐:隐居,指在此处过着远离世俗的生活。
- 怯路歧:对路途的陌生感到恐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并称。高适的诗歌多以边塞、田园为题材,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情感,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寄宿田家》写于高适晚年,反映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表现出一种安静、悠闲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珍视。此时的高适,身处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交织中,愈加向往隐居生活。
诗歌鉴赏
《寄宿田家》是一首展现田园生活的优美诗篇,诗中描绘了老农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生活氛围。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农民的生活情景,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老翁的生活方式让人倍感亲切,他虽已白发苍苍,却依然乐于耕耘,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诗中“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描绘了农家的勤劳与闲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农村的安宁与富饶。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诗人通过“山青每到识春时”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末的“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虽是告别,却充满了对生活的依恋与对友人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田家老翁住东陂:开头直接交代了老翁的居住环境,设定了乡村背景。
- 说道平生隐在兹:老翁谈及自己隐居的生活,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自豪和满足。
- 鬓白未曾记日月:反映老翁的岁月流逝,但他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未曾感到时间的压力。
- 山青每到识春时:老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现出对春天的敏感与喜爱。
- 门前种柳深成巷:细致描写了农家环境,展现出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 野谷流泉添入池:描绘自然景观,表达自然的生机。
- 牛壮日耕十亩地:体现了农村的勤劳与富饶。
- 人闲常扫一茅茨:表现了农家的闲适生活,形成对比。
- 客来满酌清尊酒:表达人情的温暖与交往的乐趣。
- 感兴平吟才子诗:展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 岩际窟中藏鼹鼠:描绘自然生物,强调自然的宁静。
- 潭边竹里隐鸬鹚:丰富了自然意象,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 村墟日落行人少:描写日落后村庄的宁静,增强了夜晚的氛围。
- 醉后无心怯路歧:表现酒后无畏的态度,传达一种洒脱。
- 今夜只应还寄宿:表达短暂的逗留与临别的情感。
- 明朝拂曙与君辞:告别时的依依不舍,增添了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牛壮日耕十亩地”与“人闲常扫一茅茨”,形成生活的对比,突出宁静。
- 意象:如“鬓白”、“山青”、“柳深”等,营造出乡村恬静的氛围。
- 拟人:对自然的描写赋予情感,使自然与人生活融为一体。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珍视,表现了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翁:象征着智慧与宁静,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柳:象征柔和与生机,代表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 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和谐。
- 酒:象征人际交往与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填空题:诗中提到“牛壮日耕十亩地”,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答案:勤劳与富饶。 -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厌倦。
答案:错误。 -
选择题:诗中“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明天
B. 依依不舍
C. 对未来无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理想。
- 《饮酒》: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高适 vs. 王之涣:高适的田园诗更注重描写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王之涣则多描写边塞的壮阔与豪情,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高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