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别
作者: 高适 〔唐代〕
昨夜离心正郁陶,
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
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
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
唯见归云纵复横。
白话文翻译:
昨晚我心情沉重,正感到愁苦,
三更时分,白露时节,西风呼啸。
萤火虫飞舞,落叶飘落,声声细雨,
这时我梦中见到了要归西的人。
清晨的钟声稀疏而遥远,三四声响起,
东邻的马嘶声让人惊醒。
我披衣出门送别,
只看到归来的云朵纵横交错。
注释:
字词注释:
- 离心:离别之心,指分离时的愁苦心情。
- 郁陶:心情沉重,愁闷。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秋季的一个节气,通常在9月初。
- 西风:秋天的风,常象征离别、凋零。
- 萤:萤火虫,常在夏季出现,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曙钟:早晨的钟声,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
- 嘶马:马叫声,通常在送别时听到,增加了现场的氛围。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白露”、“西风”等意象,传达了离别时的愁苦和秋天的萧瑟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边塞诗人”。他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战争、边疆生活和送别情景,风格豪放而感人。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适与友人分别之际,正值秋季,天气渐凉,诗人对友人的离去心情复杂,既有不舍又有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体现了深厚的情谊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别》是高适在离别之际创作的诗作,诗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更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营造出一种忧伤而又宁静的氛围。开头两句“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直接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感到的忧伤,夜深人静时,白露的时节和呼啸的西风更增强了这种孤寂感。
接下来的“萤飞木落何淅沥”,通过描写萤火虫的飞舞和落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萧瑟的秋日氛围,这种意象与离别的主题相呼应,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而“此时梦见西归客”则把梦境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
最后几句“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通过送别的场景描绘了友人离去的情景,尽管有送别的举动,但最终只剩下回归的云彩,寓意着离别后的无奈与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高适对人生无常和友谊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离心正郁陶:昨夜因离别而心情沉重,正感到愁苦。
- 三更白露西风高:夜深时分,白露时节,西风萧瑟,显得更加凄凉。
- 萤飞木落何淅沥:萤火虫飞舞,树叶飘落,伴随着细小的声音,增添了离别的氛围。
- 此时梦见西归客:在这种情境中,梦见了要归西的朋友,梦境与现实交织。
- 曙钟寥亮三四声:清晨的钟声稀疏而遥远,仿佛在唤醒沉睡的人。
- 东邻嘶马使人惊:邻居的马嘶声让人惊醒,打破了宁静的氛围。
- 揽衣出户一相送:披衣出门送别朋友,表现出不舍的情感。
- 唯见归云纵复横:最终只看到归来的云,象征着离别后的孤寂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如西风、萤火虫)来映射离别的情感。
- 对仗:如“曙钟寥亮三四声”,和“东邻嘶马使人惊”,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萤飞木落何淅沥”,使得景物与情感相互交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忧伤与不舍,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将离别的情感升华,传递出深刻的友谊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露: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变迁。
- 西风:常用来象征离别与凋零。
- 萤火虫:象征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归云:象征离去后难以再见的惆怅与思念。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离别的主题,表现出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在离别之际对友谊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露”是哪个季节的节气?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揽衣出户一相送”中的“揽衣”是什么意思?
A. 披衣服
B. 脱衣服
C. 换衣服
D. 叠衣服 -
诗中“唯见归云纵复横”的意思是什么?
A. 只看到回来的朋友
B. 只看到天空中的云
C. 只看到远方的山
D. 只看到落下的阳光
答案:
- C. 秋季
- A. 披衣服
- B. 只看到天空中的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送别》 by 王之涣
诗词对比:
高适《送别》与李白《送友人》 两首诗都探讨了离别的主题,但高适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感受,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质,展现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未来的希望。高适的诗更显沉重,而李白的诗则带有一丝乐观的色彩。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书籍)
- 高适传记和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