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
时间: 2025-01-10 22:26:44亚相膺时杰,群才遇良工。
翩翩幕下来,拜赐甘泉宫。
信知命世奇,适会非常功。
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
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孰云三军壮,惧我弹射雄。
谁谓万里遥,在我樽俎中。
光禄经济器,精微自深衷。
前席屡荣问,长城兼在躬。
高纵激颓波,逸翮驰苍穹。
将副节制筹,欲令沙漠空。
司业志应徐,雅度思冲融。
相思三十年,忆昨犹儿童。
今来抱青紫,忽若披鹓鸿。
说剑增慷慨,论交持始终。
秘书即吾门,虚白无不通。
多才陆平原,硕学郑司农。
献封到关西,独步归山东。
永意久知处,嘉言能亢宗。
客从梁宋来,行役随转蓬。
酬赠欣元弟,忆贤瞻数公。
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
眈眈天府间,偃仰谁敢同。
何意构广厦,翻然顾雕虫。
应知阮步兵,惆怅此途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适的《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原文如下:
亚相膺时杰,群才遇良工。
翩翩幕下来,拜赐甘泉宫。
信知命世奇,适会非常功。
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
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孰云三军壮,惧我弹射雄。
谁谓万里遥,在我樽俎中。
光禄经济器,精微自深衷。
前席屡荣问,长城兼在躬。
高纵激颓波,逸翮驰苍穹。
将副节制筹,欲令沙漠空。
司业志应徐,雅度思冲融。
相思三十年,忆昨犹儿童。
今来抱青紫,忽若披鹓鸿。
说剑增慷慨,论交持始终。
秘书即吾门,虚白无不通。
多才陆平原,硕学郑司农。
献封到关西,独步归山东。
永意久知处,嘉言能亢宗。
客从梁宋来,行役随转蓬。
酬赠欣元弟,忆贤瞻数公。
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
眈眈天府间,偃仰谁敢同。
何意构广厦,翻然顾雕虫。
应知阮步兵,惆怅此途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幕下诸公的情谊与相互欣赏。诗中提到,作为宰相的我(亚相),能够遇到众多优秀的才俊,尤其在幕下的聚会中,大家互相尊重,互赠礼物,感受到政治中的温暖与支持。诗人认为,才能和机遇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他在执掌国家事务时所感受到的那样。诗中也提到个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三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现今的相聚更加让人感慨。同时,诗人提及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对友人和才能的重视。
注释
- 亚相:指的是宰相的次要职位。
- 甘泉宫:古代宫殿名,象征高贵的地位。
- 侍御:古代官职,负责侍奉君主。
- 绣衣:华丽的衣服,象征权贵。
- 光禄: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饮食等事务。
- 长城:象征坚固的防线,暗指保障国家的力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甘泉宫”与“绣衣”均是古代权贵生活的象征,常用于表现权势和富贵的生活状态。同时提到的“三十年”则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对往昔的追忆,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适(704-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擅长边塞诗与山水诗。其作品常表现壮丽的自然风光及豪放的气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高适在朝廷任职期间,正值他与友人们相聚之时,借此机会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与欣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政治生活的复杂性。
诗歌鉴赏
高适的《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是一首充满友谊与政治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个人经历与感受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士人对社会的关注与积极参与。诗的开篇即用“亚相”自称,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也借此引入对才俊的赞美。诗人以“翩翩幕下来”形象描绘聚会场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显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对待友人的态度上,诗人表现出深厚的情感与敬仰,提及过去的岁月,表现了对朋友们的思念。诗中“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描绘了自然的和谐美好,象征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的共鸣。最后,通过对未来的展望,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与抱负的追求,彰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亚相膺时杰:作为宰相的我,遇见了时代的英才。
- 群才遇良工:众多才俊相聚,正如巧手工匠。
- 翩翩幕下来:轻盈的身影走下幕前,象征相聚的喜悦。
- 拜赐甘泉宫:向我赠予礼物,表达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游鳞戏沧浪”,用鱼的自由喻指人际关系的自然。
- 对仗:如“鸣凤栖梧桐”,展示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社会的关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甘泉宫:象征权力与荣耀。
- 游鳞:象征自由与活力。
- 鸣凤:象征高贵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适的《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权力的追求
- B. 对友人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
“翩翩幕下来”中的“幕”指的是什么?
- A. 幕府
- B. 幕布
- C. 幕前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高适与王之涣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但高适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之涣则更倾向于壮阔的自然景观描绘。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