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中秋月下作》
时间: 2025-01-11 15:56: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冰轮涌地逼窗纱。桂树影婆娑。一曲劳歌,秋虫啼怨,诉出乱如麻。好阑干畔正清华。无奈被云遮。恨不今宵,乘风飞去,大海捉虾蟆。
白话文翻译:
月亮如水,映照在窗纱上。桂树的影子摇曳生姿。此时传来一曲劳动的歌声,秋虫在旁啼鸣,诉说着烦乱的情绪。好不容易在栏杆边欣赏着月色,却无奈被云彩遮挡。恨不得今夜,乘风飞去,去大海捉虾蟆。
注释:
- 冰轮:指明亮的月亮。
- 逼:靠近、逼近。
- 窗纱:窗户上的纱窗,透出月光。
- 桂树:象征中秋、团圆的树木,桂花常在此时开放。
- 婆娑:形容摇曳的样子。
- 劳歌:劳动时唱的歌。
- 啼怨:虫鸣哀怨,表达悲伤。
- 阑干:栏杆,指建筑物的边缘。
- 清华:清澈的月光。
- 云遮:云彩遮挡,意指月亮被云遮住。
- 乘风飞去:借助风的力量飞向远方。
- 虾蟆:指海中的虾和蛤蟆,寓意去追寻自由。
典故解析:
- 桂树:中秋节的象征之一,常与团圆、思乡相联系。
- 冰轮:古代诗词中常用来形容月亮,象征清冷、明亮的光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旭,清代诗人,以擅长填词和作诗而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中秋之夜,诗人可能因月圆之际的思乡情怀而生发创作,表现了对美好景象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少年游 中秋月下作》是一首充满了浓厚的中秋气息的诗作,诗人在月下感受到的孤独与思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以“冰轮涌地逼窗纱”引入,描绘月亮的明亮,给人以清冷清透的感觉。接着,桂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氛围。这种景象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夹杂着些许的惆怅。
诗中出现的“秋虫啼怨”,则为这幅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哀愁,这种自然界的声音与月光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对阑干的描写,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尽管身处美好的月夜,却被云彩遮挡。最后,诗人以“恨不今宵,乘风飞去,大海捉虾蟆”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显示出一种渴望逃避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一种中秋夜的美丽与惆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冰轮涌地逼窗纱”:月亮的光辉照耀着窗户的纱,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桂树影婆娑”:桂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摇曳,增添了梦幻的气氛。
- “一曲劳歌,秋虫啼怨”:劳动的歌声与秋虫的鸣叫交织在一起,诉说着思念与忧愁。
- “好阑干畔正清华”:栏杆旁的月色清澈美丽,诗人沉浸在这美景中。
- “无奈被云遮”:却因云彩遮挡而感到遗憾。
- “恨不今宵,乘风飞去,大海捉虾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月亮比作“冰轮”,突出其清冷明亮的特质。
- 拟人:秋虫“啼怨”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得景物更加生动。
- 对仗:如“恨不今宵,乘风飞去”形成了音韵的和谐。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中秋节的主题,通过月亮、桂树等意象表达了思乡、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刻情感。
意象分析:
- 冰轮:象征着明亮、清冷的月光,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桂树:代表团圆和思念,与中秋节的主题紧密相连。
- 阑干:象征着现实的约束与无奈。
- 秋虫:虫鸣表达了孤独和忧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冰轮”指代什么?
- A. 月亮
- B. 太阳
- C. 星星
-
诗中提到的“桂树”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团圆
- C. 离别
-
“秋虫啼怨”中的“啼怨”意指:
- A. 唱歌
- B. 感到悲伤
- C. 开心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之情。
- 李白的《静夜思》:探讨了月夜下的思乡情感。
诗词对比:
- 高旭的《少年游》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围绕中秋的月亮,但高旭更多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渴望,而苏轼则是对团圆的深切思考。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特点,展现出不同的诗风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秋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