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观音岩》

时间: 2025-02-04 17:01:26

维舟此山下,磴道蹑云根。

绝境疑无地,惊涛涌是门。

红尘飞不到,白鸟自孤鶱。

向晚诸天寂,江山月半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韶州观音岩
维舟此山下,磴道蹑云根。
绝境疑无地,惊涛涌是门。
红尘飞不到,白鸟自孤鶱。
向晚诸天寂,江山月半痕。

白话文翻译

在这座山下,我乘舟而来,沿着石阶缓缓攀登,仿佛踏上了云的根基。在这绝境之中,让人怀疑是否还有人间,耳边传来惊涛拍岸的声音,仿佛是某种神秘的入口。红尘的纷扰飞不及这里,只有那孤独的白鸟在空中翱翔。临近黄昏,四周变得无比寂静,江山的轮廓在月光下隐隐显现,仿佛只留下了半个痕迹。

注释

  • 维舟:指乘坐小船。
  • 磴道:石阶小路。
  • :轻轻地走。
  • 绝境:极端的境地。
  • 惊涛:巨浪,激烈的海浪。
  • 红尘:指人世间的纷扰与喧嚣。
  • 白鸟:象征自由与孤独的鸟。
  • 向晚:临近黄昏时分。
  • 诸天寂:指天空的寂静。
  • 月半痕:形容月光淡淡的痕迹。

典故解析

“红尘”常用于形容繁华世俗生活的喧嚣,与“白鸟”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逃离世俗、追求内心安宁的意境。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群岳,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韶州观音岩,可能是诗人游历时的即兴之作,描绘了岩石与江水的壮丽景观,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韶州观音岩》以其清丽的自然描写和深远的哲理思考而引人入胜。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刻画,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自然场景。诗的开头以“维舟此山下”引入,营造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氛围,随后“磴道蹑云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境界,仿佛在云端行走,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绝境疑无地,惊涛涌是门”则是对现实与自然的深刻感悟。在这里,诗人似乎置身于一个绝境,然而却又通过惊涛的声音感受到了一种生机与力量。这种矛盾的情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似乎在暗示着人们应当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红尘飞不到,白鸟自孤鶱”通过孤独的白鸟象征了超脱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与渴望。而“向晚诸天寂,江山月半痕”则以黄昏的意境收尾,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情感,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维舟此山下” - 诗人以舟为引子,开始了对观音岩的探索。
  2. “磴道蹑云根” - 形容小路蜿蜒而上,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3. “绝境疑无地” - 在极端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助。
  4. “惊涛涌是门” - 巨浪的声音仿佛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入口。
  5. “红尘飞不到” - 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6. “白鸟自孤鶱” - 孤独的白鸟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7. “向晚诸天寂” - 描述了黄昏时分的宁静。
  8. “江山月半痕” - 以月光的柔和描绘出自然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惊涛”比作“门”,暗示自然的神秘。
  • 拟人:将山水赋予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呼唤。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了出世的情怀,强调了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旅程与探索。
  • :代表自然的雄伟与静谧。
  • :象征着虚幻与超脱。
  • :代表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涌动。
  • 白鸟:象征自由与宁静。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红尘”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纷扰的世俗生活
    • C. 人生哲理
    • D. 亲情友情
    •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惊涛涌是__”,这个“门”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世间的厌倦。 (对/错)

    • 答案: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苏群岳的《韶州观音岩》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苏群岳更着重于个体在自然中的孤独感,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韶州观音岩》的艺术魅力及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