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传丈生日)》

时间: 2025-01-27 03:32:34

干吕青云垂宝露,结邻恰挂初弦。

瑞光腾踊杂非烟。

骑箕瞻鼻祖,孕昴控胎仙。

勋业子卿全汉节,壮怀久寄林泉。

举觞低唱脸舒莲。

寿高人七十,果熟岁三千。

意思解释

临江仙(传丈生日)

原文展示:

干吕青云垂宝露,结邻恰挂初弦。
瑞光腾踊杂非烟。骑箕瞻鼻祖,
孕昴控胎仙。勋业子卿全汉节,
壮怀久寄林泉。举觞低唱脸舒莲。
寿高人七十,果熟岁三千。

白话文翻译:

青云之上,干吕星光辉映,宛如宝露悬挂;
邻近的星星正好像初弦的琴弦。
瑞气腾腾,似乎不属于烟雾。骑着箕星,仰望先祖,
孕育着星辰,掌控着天仙。
你在汉朝的功勋卓著,子孙满堂,节操全在;
壮志豪情长久寄托在山林水泉。
举杯低唱,脸上舒展着笑容,仿佛莲花盛开。
祝愿高寿的您已七十,成熟的果实象征着三千岁月。

注释:

  • 干吕:指干吕星,是二十八宿之一,象征高贵。
  • 青云:比喻高升、尊贵的地位。
  • 瑞光:吉祥的光辉。
  • 骑箕:骑乘箕星,意指高远的追求。
  • 鼻祖:指祖先。
  • 孕昴:孕育着昴星,寓意希望。
  • 子卿:指子孙和功臣。
  • 林泉:指隐居之地,象征自然宁静的生活。
  • 舒莲:形容微笑的状态,如莲花般绽放。

典故解析:

  • 瑞光腾踊:此句暗指仙人之气,象征吉祥的兆头。
  • 骑箕瞻鼻祖:箕星与祖先的联系,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与怀念。
  • 壮怀寄林泉: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宋代诗人,以豪放、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为朋友的生日而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敬意,传达出一种对高寿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临江仙》以恬淡的笔调勾勒出高远的意境,体现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诗中通过星辰、云霭、瑞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长寿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宇宙的壮丽景象,后半部分则回归人间,寄托了对朋友的祝福。整首词既有对自然的感悟,又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干吕青云垂宝露:描绘了高空中的干吕星,象征着尊贵与荣耀,宝露似乎从天而降,暗示着美好的祝福。
  2. 结邻恰挂初弦:形象地表达了星星如同琴弦般的美丽,暗示了和谐的氛围。
  3. 瑞光腾踊杂非烟:瑞气腾腾,似乎没有烟雾,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祥和的氛围。
  4. 骑箕瞻鼻祖:骑着箕星,仰望祖先,表达了对祖辈的敬仰与追思。
  5. 孕昴控胎仙:孕育着星辰,掌控天仙,寓意着希望与未来。
  6. 勋业子卿全汉节:指汉朝的功勋与节操,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自豪。
  7. 壮怀久寄林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8. 举觞低唱脸舒莲:举杯低唱,象征着愉悦的心情,面带笑容如莲花般绽放。
  9. 寿高人七十,果熟岁三千:祝愿高寿,象征着岁月的丰盈与人生的圆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瑞光腾踊”,把光辉比作腾跃的形象,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词保持了对仗工整的形式,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莲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长寿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宇宙的壮丽与人间的和谐,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云:象征高远的追求。
  • 瑞光:代表吉祥与希望。
  • 箕星:象征着对先祖的敬仰。
  • 林泉:象征宁静与隐逸生活。
  • 莲花:象征纯洁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干吕青云”指的是哪个星星?

    • A. 斗星
    • B. 干吕星
    • C. 箕星
    • D. 昴星
  2. “举觞低唱”的意思是什么?

    • A. 高歌猛进
    • B. 举杯欢庆
    • C. 低声吟唱
    • D. 舞动歌唱
  3. 诗中提到的“七十”象征什么?

    • A. 年龄
    • B. 成就
    • C. 友谊
    • D. 财富

答案:

  1. B. 干吕星
  2. B. 举杯欢庆
  3. A. 年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祝寿诗》- 苏轼
  • 《水调歌头》- 苏轼

诗词对比:

  • 《祝寿诗》与《临江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长寿的祝福,但《祝寿诗》更多地强调了人生的哲理,而《临江仙》则更加注重自然意象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精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