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鹤鸣奉旨)》
时间: 2025-01-24 08:09: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从天上来(鹤鸣奉旨)
王土平平。正海息波澜,岳敛云烟。三景虚明,八表澄清,一月普照诸天。有流霞洞焕,映黍珠徐下空玄。绝形言。见千真拱极,万气朝元。当时鹤鸣夜半,感真符宝篆,特地清传。碧湛龙文,红凝龟篆,绛衣舞鬣蹁跹。计功成果就,无真教郭景飞仙。已千年。亘灯灯续焰,光朗无边。
白话文翻译:
整片王土平坦开阔,海面上波澜已经平息,山岳上的云烟也渐渐收敛。三界虚空明亮,八方气象清明,月光普照整个天空。流动的霞光缤纷绚丽,洒落在黍谷上,仿佛在空中轻轻飘荡。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景象,只有在千真万确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万物朝向宇宙的本源。那时,夜半时分,传来了鹤鸣声,感应到真符的宝篆,特别传承清净的道理。碧蓝的龙文,红色的龟篆,绛衣人舞动着蓬松的鬣毛,翩翩起舞。功德已经完成,却没有真正的教导,如同郭景飞升仙界一般。已经过了千年,灯火延续,光明无边无际。
注释:
- 王土:指国家领土,象征国家的繁荣安定。
- 波澜:指海面波动,这里用以描绘海面平静的景象。
- 三景:指天、地和人三界,象征宇宙的整体。
- 八表:指四方八面的空间,形容气象清晰。
- 流霞:指空中流动的彩霞,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象。
- 绝形言:意指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
- 千真:形容真实无比,极为确实。
- 鹤鸣:鹤的鸣叫声,常用于象征高洁的情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传达哲理,情感深邃而含蓄。张继先的创作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常常在诗中融入对自然的感悟与宇宙的思考。
创作背景:
《春从天上来》创作于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想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宇宙真理的追求。诗中鹤鸣的意象,体现了道教对高洁和长生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和道德的思考。
诗歌鉴赏:
《春从天上来》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诗意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开篇“王土平平”让人感受到一种广阔与宁静,接着描绘海面与山岳的平静,仿佛在表达一种和谐的宇宙观。诗中“三景虚明,八表澄清”,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和谐,仿佛在告诉读者,天地之间的清明与透明是自然法则的体现。
诗中流霞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流动的霞光不仅美丽,更是生命的象征。接下来“绝形言”一句,提醒人们在面对这些自然奇观时,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充分表达的。诗人通过鹤鸣的意象,暗示了心灵的感应与自然的联系,表现了道教思想中对自然的敬仰与神秘的追求。
最后,诗人提到了“计功成果就”,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功德完成的感慨,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情感的表达也极为细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土平平:描述了一种开阔的天地,象征着国家的安宁与稳定。
- 正海息波澜,岳敛云烟:海面平静,山岳云烟消散,描绘出一种祥和的自然景象。
- 三景虚明,八表澄清:宇宙的三界清晰明亮,四方八面的气象通透,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
- 一月普照诸天:月光普照,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有流霞洞焕:流动的霞光如同在空中闪耀,展现出春天的美丽。
- 绝形言: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境地,表达了自然的神秘与深邃。
- 见千真拱极,万气朝元:在真实的境界中,万物都向着宇宙的本源倾斜。
- 当时鹤鸣夜半:夜半时分传来了鹤鸣声,象征高洁的精神。
- 感真符宝篆,特地清传:感受到真理的符号,特别传承着清净的道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宇宙法则相结合,描绘出一种和谐美。
- 拟人:通过“鹤鸣”赋予自然以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与哲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反思,体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
- 鹤:象征高洁与长生,常与道教理念相联系。
- 流霞:象征美丽与生命的流动,体现自然的动态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王土平平”意指: A. 国家安宁 B. 大海波涛 C. 远方山岳 D. 春天来临
-
“绝形言”主要强调: A. 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境地 B. 语言的美感 C. 诗人的情感 D. 自然的声音
-
诗中“鹤鸣”象征什么? A. 喜悦 B. 高洁 C. 自然 D. 繁荣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张继先的《春从天上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前者更突出道教哲理的影响,后者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诗歌》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