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时间: 2025-01-24 22:22: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
作者: 张继先 〔宋代〕
西源好,冬日雪中松。
携手石坛承爱景,静观天地入清宫。
恰似大茅峰。
襟袂冷,琴里意浓浓。
吹月洞箫含碧玉,动人佳趣转黄钟。
情绪发于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中松树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与爱人一起在石坛上享受美好时光的情景。静静地注视着天地的变化,心情如同高耸的茅峰,虽感到寒冷,但心中却充满了浓厚的情意。吹奏的洞箫似乎蕴含着碧玉般的清澈音色,动人的乐趣犹如黄钟般悠扬,情感由内心深处涌动而出。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源:指西边的源头,这里可能指的是自然景色的来源。
- 承爱景:承载着爱情的美好景象。
- 清宫:清幽的宫殿,象征着宁静和美。
- 襟袂冷:衣襟和衣袖感到寒冷,传达出冬日的寒意。
- 黄钟:古代乐器,象征音乐的美妙。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月”和“洞箫”,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景,常以月亮和音乐表达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继先,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文人雅士常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抒发情感,诗中描绘的冬景与情感结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爱情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望江南》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美的诗作,张继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雪中松树的静谧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诗的开头“西源好,冬日雪中松”便将读者引入一个清新而宁静的冬日场景,雪中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与美丽,暗示诗人内心的情感也如这松树般坚定。
接下来的“携手石坛承爱景”,则将诗人与爱人的亲密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石坛成为他们共享美好时光的象征,静观天地的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宁静。诗中“恰似大茅峰”一句,借用山峰的高耸,传达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深邃与高远。
“襟袂冷,琴里意浓浓”一句,既有对寒冷的直观感受,也将音乐与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即便在寒冷的环境中,内心的情感却是温暖而浓烈的。最后两句“吹月洞箫含碧玉,动人佳趣转黄钟”,音韵之美与情感之美交相辉映,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寄托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源好,冬日雪中松”:描绘冬天雪中的松树,展现出自然的美丽。
- “携手石坛承爱景”:表达与爱人一起享受美好时光的场景。
- “静观天地入清宫”:静静观察天地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幽静清雅的氛围。
- “恰似大茅峰”:用茅峰的高耸比喻内心情感的深远。
- “襟袂冷,琴里意浓浓”:感受到寒冷,但情感在音乐中愈发浓烈。
- “吹月洞箫含碧玉”:音乐如同碧玉般清澈动人。
- “动人佳趣转黄钟”:音乐的美妙让人心醉,情感的流露自内心发出。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恰似大茅峰”比喻情感的高度与深邃。
- 对仗:如“襟袂冷”和“琴里意浓浓”,形成工整的对称结构。
- 拟人:将音乐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增强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情感交融,表达了对美好爱情与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情感的细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内心的坚定。
- 雪:象征纯洁与宁静,营造诗的氛围。
- 石坛:象征着亲密与共享,理想的爱情场所。
- 月:象征理想与美好,常与爱情相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携手石坛承爱景”是指什么? A. 共享美好时光
B. 登山远足
C. 游览名胜 -
“襟袂冷,琴里意浓浓”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寒冷
B. 温暖
C. 复杂 -
诗中提到的“黄钟”象征什么? A. 音乐的美妙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口》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张继先的《望江南》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口》均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李白的诗更突出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而张继先则侧重于爱情与美好时光的享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这样的结构不仅帮助理解诗词的内容,还能深入分析其情感和艺术特点,便于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