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人见和返魂梅再次韵》
时间: 2025-04-28 08:11: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蜡炬高花半欲摧,斑斑小雨学黄梅。
有时燕寝香中坐,如梦前村雪里开。
披拂故令携袖满,横斜便欲映窗来。
重帘幽户深深闭,亦恐风飘不得回。
白话文翻译
蜡炬的火光高高燃烧,花朵似乎快要凋零,细细的小雨像黄梅时节的雨。
有时我坐在温暖的燕子巢中,仿佛是在梦里,前村的梅花在雪中绽放。
轻轻拨动百褶的衣袖,想要迎接那斜斜的梅花映入窗中。
深深闭合的重帘幽静而严实,也担心风会将这美好瞬间吹散。
注释
- 蜡炬: 蜡烛,火炬。这里指代烛光。
- 高花: 指梅花,由于梅花开得较高,且常在冬春之交盛开。
- 斑斑小雨: 形容细密的雨点,像是点点梅花。
- 燕寝: 燕子巢,寓意温暖的住所。
- 披拂: 轻轻拨动,形容衣袖的动作。
- 重帘幽户: 深重的窗帘和幽静的房间,表达一种隔绝外界的感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黄梅”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梅花相关的典故。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在严寒中绽放,常常被用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同时,蜡炬的意象也与古代的灯火相联系,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刚,号云龙,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梅花诗著称。其作品常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几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所作,可能是在春寒料峭时分,诗人在温暖的室内,透过窗帘望向窗外的梅花,产生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过往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梅花在雨中的娇美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头两句“蜡炬高花半欲摧,斑斑小雨学黄梅”以蜡炬和梅花的对比,引出了一种凋零与新生的主题,雨水的细腻描写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美丽。
接着,诗人通过“有时燕寝香中坐”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燕子巢的温暖象征着家的温馨与安全感。而“如梦前村雪里开”则用梦境般的意象,展现了对梅花的怀念,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幻境中。
后两句“重帘幽户深深闭,亦恐风飘不得回”,则透出一种对美好瞬间易逝的忧虑,重帘的闭合不仅隔绝了外界的风雨,也象征着对内心情感的保护。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使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蜡炬高花半欲摧”:描绘蜡烛的火光和梅花的脆弱,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斑斑小雨学黄梅”:小雨似乎在模仿黄梅时节的细雨,增添了诗的季节感。
- “有时燕寝香中坐”:描绘温暖的环境,表现出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
- “如梦前村雪里开”:用梦境的意象表达对梅花的向往和思念。
- “披拂故令携袖满”:细腻的动作,表现了对梅花的渴望。
- “横斜便欲映窗来”:形象地描绘梅花的姿态,增添了诗的美感。
- “重帘幽户深深闭”:重重的窗帘和房间,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氛围。
- “亦恐风飘不得回”: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瞬间流逝的忧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炬与梅花相提并论,暗示生命的脆弱。
- 拟人:小雨像是在学习,让雨更具灵动性。
- 对仗:如“重帘幽户”,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梅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忧虑。
意象分析
- 蜡炬: 象征生命的光辉与脆弱。
- 梅花: 代表坚韧与高洁,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小雨: 象征着细腻和生命的滋润。
- 燕寝: 代表温暖和安宁的生活环境。
- 重帘: 隔绝外界,象征内心的封闭与保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蜡炬”指的是什么?
- A. 蜡烛
- B. 火把
- C. 太阳
-
“有时燕寝香中坐”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愉悦
- B. 忧伤
- C. 思念
-
诗的最后一句“亦恐风飘不得回”表达了对什么的担忧?
- A. 对爱情的失去
- B. 对时间流逝的忧虑
- C. 对春天的期待
答案
- A. 蜡烛
- A. 愉悦
- B. 对时间流逝的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冯延巳《浪淘沙》
诗词对比
- 比较曾几与李清照在对梅花的描写上,曾几更侧重于对生命脆弱的感慨,而李清照则常结合自身情感,体现出对梅花的深情眷恋。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梅花的文化象征与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