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台》

时间: 2024-09-19 21:48:17

白昼俯层台,千山万山月。

若不犯高寒,安知此奇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昼俯层台,千山万山月。
若不犯高寒,安知此奇绝。

白话文翻译:

白天俯视着高台,千山万山上都挂着明月。
如果不经历严寒的高处,怎么能知道这番绝妙的景色?

注释:

  • 白昼:白天,光明的时刻。
  • :俯视,向下看。
  • 层台:高台,层层叠叠的高处。
  • 千山万山:形容山的数量极多,广阔的山脉。
  • :明月,象征着美丽的景象。
  • 若不:如果不。
  • 犯高寒:遭遇高处的寒冷,指高山上的严寒气候。
  • 安知:怎么能知道。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古代典故,但“千山万山”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意象相似,体现了对壮美自然景观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

《雪台》创作于诗人游历高山之际,受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高处美景的感悟及体验。此诗反映了诗人对高寒环境的敬畏与向往。

诗歌鉴赏:

《雪台》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白天高台上的景象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高寒环境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开头“白昼俯层台”以“白昼”描绘出明亮的氛围,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而“千山万山月”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月光洒落在无数山峦上的美丽景象。这里的“月”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心境的映射,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接下来的“若不犯高寒,安知此奇绝”则引导读者思考,只有经历过高寒的挑战,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之美的绝妙。这句诗不仅是对外界景象的描述,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传达,强调了经历与感悟的重要性。在高寒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的生机与美丽,恰恰是因为他敢于迎接挑战,超越自己的局限。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又蕴含着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白昼俯层台”:白天时,俯视高台,展现出一种高远的视野。
    2. “千山万山月”:形容明月洒落在无数山峦上,创造出壮丽的夜景。
    3. “若不犯高寒”:如果不敢于面对高山带来的寒冷。
    4. “安知此奇绝”:怎么能体会到如此美妙的景象呢?
  • 修辞手法:

    • 对仗: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对比,构建起高远的意境。
    • 比喻:将月光比作美景的代表,增强了诗的意象。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经历挑战后才能领悟到自然之美和人生的绝妙,提倡一种勇于探索和体验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层台:象征着高远的追求与理想。
  • 千山万山:代表着自然界的广阔与丰富,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崇敬。
  • :象征着宁静与美好,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层台”指的是什么?

    • A. 河流
    • B. 高山
    • C. 建筑物
  2. 诗人的心境在“若不犯高寒”中体现了什么?

    • A. 追求舒适
    • B. 敬畏自然
    • C. 勇于挑战
  3. 诗中“千山万山月”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生活的单调
    • B. 自然的壮丽
    • C. 人生的苦恼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比较曾几的《雪台》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高处的壮丽景色,但前者更强调经历与感悟,后者则侧重于壮阔的视野与历史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