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辞行数里,相送及河桥。
北路邯郸远,东风赭白骄。
归身征战后,洗耳圣明朝。
未有重期日,题书莫惮遥。
白话文翻译:
不怕走几里路,陪你来到河桥。
北方的邯郸路途遥远,东风送来赭白的骄阳。
等到归来征战后,到时洗耳静听明朝的歌声。
尚未有再见的日子,写信时不要怕路途遥远。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辞:不嫌弃、不在意。
- 行数里:走了几里路。
- 河桥:指送别的地点,象征离别。
- 北路邯郸远:邯郸在北方,路途遥远,表明分别的距离。
- 东风赭白骄:东风吹来,阳光明媚,赭白色的光辉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归身征战后:指战争结束后归来。
- 洗耳圣明朝:比喻静心倾听明天的希望与美好。
- 重期日:再相见的日子。
- 题书莫惮遥:写信时不要怕路途遥远。
典故解析:
- 邯郸:古代的一个重要城市,常用来比喻远方。
- 东风:常用作春天的象征,寓意希望和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恭尹,明代诗人,字子修,号云溪。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含蓄。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后世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在送别朋友时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反映了明代诗人对友谊的重视和对远行的忧虑。
诗歌鉴赏:
《送人》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友谊与对未来重聚的期待。开头两句“不辞行数里,相送及河桥”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走几里路不算什么,送别至桥,这里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更是情感上的投入。接下来的“北路邯郸远,东风赭白骄”,描绘了北方的遥远与春天的温暖,暗示着友人的旅途艰辛与未来的希望。
第三联“归身征战后,洗耳圣明朝”表明了对未来的期待,经历征战后归来,洗耳恭听明朝的希望与美好。这种期盼与梦幻交织的情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分温暖和期待。最后一句“未有重期日,题书莫惮遥”则是对重逢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尽管相隔遥远,但仍希望能够保持书信往来,传递彼此的情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真挚动人,语言上简洁优美,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与对友情的珍视。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具有诗意的送别场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离愁别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辞行数里,相送及河桥。
表达了诗人不在意长途跋涉,愿意陪伴朋友到河桥送行的情感。 -
北路邯郸远,东风赭白骄。
通过地理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友人所要走的遥远旅途与春天的生机。 -
归身征战后,洗耳圣明朝。
诗人希望友人战争后能够归来,到时可以一起静听明日的美好。 -
未有重期日,题书莫惮遥。
反映出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虽有距离但不怕书信的遥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行数里”和“相送及河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东风比作希望的象征,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 象征:河桥象征分别,东风象征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的深情送别与对未来重聚的美好期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桥:分别与情感的交汇点,象征离别。
- 邯郸:遥远的旅途,象征对友人的思念。
- 东风:春天的温暖,象征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邯郸”代表什么? a) 友人的家乡
b) 一座遥远的城市
c) 诗人的故乡
d) 诗人喜欢的地方 -
“洗耳圣明朝”中,“洗耳”代表了什么? a) 清洁耳朵
b) 听取美好的事物
c) 不再听信谣言
d) 期待未来 -
诗人对友人的离别情感是? a) 欢喜
b) 无所谓
c) 依依不舍
d) 轻松
答案:
- b) 一座遥远的城市
- b) 听取美好的事物
- c) 依依不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陈恭尹的《送人》在表达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前者通过壮丽的山河描绘来抒发对友人的思念,而后者则通过细腻的送别场景来表达对远行者的祝福。两者都蕴含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待,但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一个更为壮阔,一个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