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简夫因病不出》

时间: 2025-01-09 03:03:44

十五年来一味闲,近来推病更安眠。

鹤形自瘦非关老,僧定端居不计年。

坐上要须长满客,杖头何用出携钱。

未嫌语笑妨清静,闲暇陪公几杖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李简夫因病不出
作者: 苏辙 〔宋代〕

十五年来一味闲,近来推病更安眠。
鹤形自瘦非关老,僧定端居不计年。
坐上要须长满客,杖头何用出携钱。
未嫌语笑妨清静,闲暇陪公几杖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朋友因病未能出门时的感受。十五年来我一味地过着悠闲的生活,最近因为生病更加沉迷于安静的睡眠。我的身体虽然瘦弱,却不是因为年纪大,而是像一个修行的僧人一样,专心于居住,不再计较年岁。坐着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朋友来访,手杖上又何必去携带钱财。即使有些谈笑声打扰了清静,我也乐意在闲暇时陪伴朋友,坐在他身边聊聊。


注释:

  • 一味:指单纯、专一。此处表示一直以来都在过悠闲的生活。
  • 推病:推辞生病,是指因病而不出门。
  • 鹤形:鹤的形态,这里用来比喻瘦弱的身材。
  • 僧定:指和尚的定心,象征着一种不追求世俗的安静生活。
  • 杖头:手杖的顶部,这里指携带的金钱。
  • 语笑:指谈笑声,形容一种轻松的交流方式。

典故解析:

  • :在中国文化中,鹤是长寿和高洁的象征。诗中提到“鹤形自瘦”,暗示作者虽然身体瘦弱但心态依然高洁。
  • :常用来比喻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向往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老泉,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文、策闻名,风格清新,尤以散文和诗词见长。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辙与朋友李简夫的相知交往中。因李简夫因病不出,苏辙以诗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悠闲生活的感悟。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清静、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开头两句,苏辙以“十五年来一味闲”,展示了自己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接着提到因病而更加沉迷于安眠,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诗中提到的“鹤形自瘦非关老”,既表现了身体的羸弱,也暗示了作者的心灵仍然高洁、不受世俗羁绊。

在描绘生活时,苏辙用“坐上要须长满客”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显示出他虽然安于现状,但仍希望有朋友来访,分享这一份宁静。最后两句更是体现了作者的豁达,即便有些谈笑声打扰了清静,他仍愿意陪伴朋友,享受这份难得的闲暇时光。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叙述和富有诗意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五年来一味闲:自述生活悠闲,时间长久。
  2. 近来推病更安眠:因病而愈加沉浸在睡眠中。
  3. 鹤形自瘦非关老:虽身体瘦弱,非因年老。
  4. 僧定端居不计年:如同和尚般安静,不计较时间。
  5. 坐上要须长满客:期盼有朋友来访,增添热闹。
  6. 杖头何用出携钱:手杖上不需要携带金钱,强调无欲无求。
  7. 未嫌语笑妨清静:即使有谈笑声,也不觉得打扰。
  8. 闲暇陪公几杖前:愿意在闲暇时陪伴朋友,享受轻松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鹤,表现高洁的品格。
  • 对仗:如“坐上要须长满客,杖头何用出携钱”,形成工整的对照,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在于展现一种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体现出诗人对清静生活的追求和对朋友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长寿,代表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 :代表一种清净、超脱的生活态度。
  • :象征生活的支持与陪伴,强调与朋友的关系。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中通过鹤、僧、杖等意象,传达出作者对清静生活和友情的珍视,反映出宋代士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鹤形”象征着什么?

    • A. 年老
    • B. 高洁
    • C. 疾病
  2. “杖头何用出携钱”表达了诗人对财富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无欲无求
    • C. 忧虑
  3. 诗中“未嫌语笑妨清静”反映了诗人对朋友的态度是?

    • A. 排斥
    • B. 欢迎
    • C. 疏远

答案:

  1. B. 高洁
  2. B. 无欲无求
  3. B. 欢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苏辙 vs. 杜甫:苏辙的诗更显轻松、淡泊,而杜甫的诗则多了几分忧思与沉重,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苏辙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