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时间: 2025-01-11 01:18:42

明月出东墙,万物含余姿。

孤蝉庇繁荫,众鸟栖高枝。

解衣适少事,扪腹知亡奇。

朝与群动作,莫复何所为。

此时不自有,日出还受羁。

意思解释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原文展示:

明月出东墙,万物含余姿。孤蝉庇繁荫,众鸟栖高枝。解衣适少事,扪腹知亡奇。朝与群动作,莫复何所为。此时不自有,日出还受羁。

白话文翻译:

明月从东墙升起,万物都散发着余韵。孤独的蝉在茂盛的树荫下栖息,众多的鸟儿栖息在高高的枝头。解开衣服,闲适自在,不再为琐事烦恼,抚摸着肚子,享受这无所事事的奇妙。今朝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乐,之后又何必再去追求别的呢?在这样的时刻,我没有其他的愿望,日出后仍旧被羁绊。

注释:

  • 明月:指明亮的月亮,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心境。
  • 东墙:指东方的墙壁,暗示日出之处。
  • 孤蝉:孤独的蝉,体现了诗人对独处的境界的理解。
  • 庇繁荫:指在繁茂的树荫下栖息,象征着宁静的环境。
  • 解衣适少事:解开衣服,表示轻松自在,少去烦恼的事情。
  • 扪腹知亡奇:抚摸着肚子,享受这种无所事事的奇妙状态。
  • 日出还受羁:日出之后仍然受限于世俗的羁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著称,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创作的,诗人借助明月与大自然的景象,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羁绊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明月升起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明月出墙,万物显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孤蝉与众鸟的描写,突显出一种和谐与安逸,诗人似乎在享受自然的恩赐。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抛开世俗的琐事,沉浸在内心的宁静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整首诗在意境上非常优美,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诗中“日出还受羁”的结尾,更是点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尽管在这种宁静与快乐的时光中,生活的羁绊依然存在,形成了对比与反思,使整首诗更具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明月出东墙:描绘出明亮的月亮从东面的墙后升起,传达出时间的流逝。
  2. 万物含余姿:万物在月光下展现出优雅的姿态,表现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3. 孤蝉庇繁荫:孤独的蝉在繁茂的树荫下栖息,体现出一种孤独与宁静。
  4. 众鸟栖高枝:许多鸟儿栖息在高高的枝头,象征着自由与生机。
  5. 解衣适少事:解开衣服,享受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表现出对繁忙生活的厌倦。
  6. 扪腹知亡奇:抚摸着肚子,享受这种无所事事的奇妙状态,传达出对生活的满足。
  7. 朝与群动作: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乐,享受生活的乐趣。
  8. 莫复何所为:在这样的时刻,已无需再追求其他的事物,反映出对当下的珍惜。
  9. 此时不自有:此时的宁静与惬意并非自然而然,带有对生活困扰的反思。
  10. 日出还受羁:日出后,生活的羁绊与烦恼依旧存在,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明月和万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展现自然的美丽。
  • 拟人:孤蝉的栖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如“孤蝉庇繁荫,众鸟栖高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内心的宁静。
  • 孤蝉:代表孤独与清高。
  • 繁荫:象征庇护与安逸。
  • 高枝:象征自由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明月出东墙”中“东墙”指的是哪里? A. 南方
    B. 东方
    C. 西方
    答案:B

  2. 在诗中,诗人如何描述自己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悠闲
    C. 忧愁
    答案:B

  3. “众鸟栖高枝”中的“高枝”象征着什么? A. 低沉
    B. 自由
    C. 繁忙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苏辙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饮酒》:

  • 苏辙:更多表现对现世羁绊的思考。
  • 陶渊明: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